聰慧秀麗的農家女愛瑪,嫁給了平凡的小鎮醫生包法利。
平淡的生活與庸俗的丈夫,使包法利夫人大失所望。
她日日沉浸在少女時期編織的美夢中,終於像飛蛾撲火般,投入一場不可收拾的追尋中……
夢想與現實的衝突,道德與慾望的掙扎,改變了包法利夫人的命運。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寫實主義泰斗福樓拜的代表作。他以一個真實悲劇事件為小說的原始架構,描寫一群小鎮人物的生活與想法,並深入剖析包法利夫人的內心世界。福樓拜以十九世紀新興的寫實主義技巧,表現精確的觀察與描繪以及細微的心理分析,蘊含著浪漫與戲劇的張力。
《包法利夫人》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最早發表於一八五六年十月的《巴黎雜誌》。由於作品內容取材於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作者福樓拜藉著愛瑪這個悲劇主角,塑造了一系列虛偽的騙子和壞人,將那些所謂「正人君子」的虛偽面具撕下來,並深刻揭露了當時教會的黑暗面、貴族與資產階級的荒淫卑鄙、市井小民的庸俗不堪,在在觸及當權者的痛處。本書由於內容敏感,當時的雜誌主編在刊載這部作品之前,先做了大幅的修改。然而刊載之後,福樓拜以及編著、印製者仍然難逃被檢查官嚴懲的命運。檢查官以「敗壞道德、誹謗宗教」的罪名起訴福樓拜。所幸,福樓拜得助於律師強而有力的辯護,以及社會大眾輿論的支持,最後官方只好判他無罪。最終,《包法利夫人》以其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被奉為寫實主義的典型代表。
有人覺得「包法利夫人」是一種象徵,象徵所有不滿現實的人。人有所追求,有所期待;而往往當他以為尋得某種企盼已久的東西時,結果依然只是幻滅。也有人認為「包法利夫人」是女性主義的先驅,在十九世紀那個時代,敢於反抗環境,向道德與世俗眼光挑戰,勇於追求心中的執著……
本書透過精鍊淺白的文字及適度地縮短篇幅,將這本百年不朽的經典名著,以更適合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的形式呈現,讓大小讀者能夠一同領略經典文學之美。書末更特別企畫「青春筆記」,帶領讀者進行進一步的反思,深刻理解文學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