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裡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文/謝爾庭
從「文青」到「文創」,跟文化相關的名詞,在台灣似乎都難逃被濫用的命運,而跟做作、表面功夫畫上等號。也有人覺得,在忙碌的當代社會談文藝,是有閒階級的特權——每天張羅生活都來不及了,哪還有餘力從事文藝活動呢?因此,編輯團隊討論本期封面專題時,也一度難以定調到底什麼是「新竹的文藝生活」,又為什麼需要特別來介紹?
不過仔細想想,所謂的文藝生活,其實只是在這座擁擠的小城中,創造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單調乏味的作息容易讓人失去動力,每個人總會試著發展些額外的愛好,讓日子多點變化。有人喜歡運動爬山,有人則喜歡攝影、習字或看藝術電影,如此罷了。
編輯團隊花了很多時間討論,新竹的文藝社群有什麼樣的特徵?很明顯的,來自台北的磁吸效應,讓重度的愛好者大多選擇離開新竹尋找朋友或消費。少數在新竹耕耘的團體,有時會形成「小圈圈」,讓不少剛落腳新竹的學生或工作者苦無門路而難以融入。雖然市府投入鉅額預算,舉辦各種大型展演活動,但中等規模的文藝空間或店家,在新竹卻很少見。
對我們來說,文藝生活之於新竹,不是什麼上流嗜好,而是非常實際的城市功能:代表著這座城市能否保有一點點彈性,一些讓人有機會轉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朋友的媒介。這樣的媒介可能是咖啡廳、書店、展演空間,甚至可能是轉型後的圖書館。
那麼,從何處介紹起呢?本期《貢丸湯》嘗試從不同角度,聊聊新竹當代的文藝生活。〈文藝社群空間〉專題介紹新竹不同文藝社群背後辛苦的經營者,怎麼努力發展社群,讓人們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書店主人的一天〉專題則帶大家瞧瞧書店主人的一天長什麼樣子,在實體書籍市場萎縮的當代,書店可不只是進貨出貨而已,而是得轉型成為另類的文化空間,當中映照著老闆的理念和對生活的堅持。
而在習以為常的咖啡廳中,是否也能閱讀與思考呢?〈在一杯咖啡的時間閱讀〉專題裡,咖啡廳的選書和展覽佈置,都有機會成為大家「閱讀」的對象。此外,本期刊物也將介紹一處承載舊城文化記憶,卻意外塵封多年的場所:新竹州立圖書館。在有關單位的努力下,未來這裡有機會轉型成為嶄新的文化空間,不過在此之前,先讓我們了解新竹州圖書館的前世今生吧!
在工作的縫隙間尋找另一種生活方式,這聽起來非常個人的小小盼望,其實正是使城市空間更多元的原動力。本期的採訪過程也讓我們明白,如果新竹真的想成為「科技文化城」,並不需要好大喜功的「文化建設」,而是應該努力活絡在地的文化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