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天下 06月號/2014 第24期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提升部落經濟議題,過去有不少單位的投入,從人員訓練、產業扶植、產業行銷等等,可以說能做的都做了,但無奈部落的產能有限,敵不上工業化的快速製造,甚至複製的競爭發展,因此往往是曇花一現,難以維持。
不過,過去十多年來的投入的資源,可沒有白費,反而成了近年推廣部落觀光時,最雄厚的基礎。
4月中旬,觀光局宣布「部落觀光元年」啟動,正式宣告逐年、逐步推動部落觀光,其中目的之一,就是吸引青年回鄉,並帶動部落經濟成長。當遊客踏進新的國度,多半帶著好奇心情去瞭解其歷史、人文和自然,探索間不僅要遵守當地法律,也要尊敬其信仰和習俗;若把部落看做一個個小國度,我們作客原鄉,在熱情互動之餘,同樣需要尊重他們的文化傳承與生活智慧。
然而,隨著觀光的發展,當越來越多的觀光客走進部落後,會不會改變部落原本的生態作息?在部落精神與產業發展如何拿捏?該從什麼角度與方式,去認識、接觸部落最合適?在開發部落觀光及相關產業之際,這分寸如何拿捏?如何在商業開發之餘,還能保有原住民最真樸的文化層次?會不會有一天,工廠大量生產的塑膠珠取代了部落裡帶著傳承圖騰故事的手工陶珠?當政府及外界企業的開發力量入注時,部落如何該如何兼顧發展與傳承?
採訪過程中,甚至有業者提出:原鄉最大破壞者,有時就是政府過去某些不當方案!其實說穿了,就是用商業的角度在看部落發展,而非用部落的角度在發展商業。
幸運的是,我們也看到許多部落內的力量湧現。隨著各部落所在地的社區發展協會等單位相繼成立,有許多部落青壯年投入,凝聚共識,還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從外地返鄉加入,注入活水,成為部落觀光推展的生力軍。這些願意「拿起釣竿」的下一代,成為外界接觸部落、尋求合作的平台與力量之一。也許透過他們與部落耆老的把關,部落能在傳統與開發中找到平衡。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