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读书的“风景”
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
4
/
1
作者:
陈平原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7301206782
頁數:
348 頁
出版日期:2012/06/xx
完讀書評
1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小馬
寫了書評。
<做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P4 於是,逛書店,進圖書館,網上閱讀等,成了日常功課。可問題又來了,閱讀需要時間。 大家都說七七、七八級大學生讀書很刻苦,他們之所以心無旁鶩,一心向學,除了希望被追回耽誤的時光,還有一點,那時的誘惑少。 p6 善讀書的,不在選擇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經典,而在判定某些上在路上、未被認可的潛在的經典。 p11 第二,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的現當代文學;第三,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做底色 <讀書的"風景"與愛美的"風景"> p21 在大學念書,不僅閱讀書本,也閱讀教師。 p24 (旅行)對於風景的發現、知識的收穫,以及閱歷、美感等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途徑。...旅行需要憑藉各種工具,乘車船,騎毛驢,坐飛機,不同時代旅行工具的變化,帶來一系列感知與審美方式的差異,這同樣值得關注。 p31 為什麼要踏青?...正是在其樂融融的春遊中,我們對外發現了自然的美,對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 p35 魏晉文人不一樣,他們的清談以玄學為根基,有生命體驗及幽憤做底,並不輕鬆。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宗白華: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p36 馮友蘭論證真風流者必須有玄心、洞見、妙賞、深情。 p39 明人張潮:"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 p40 為什麼大學非要有"閒暇"不可,就因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閒暇不為也"。讀書人需要觀察、欣賞、沉思。 人文學者本該感情更豐富,感覺更細膩,身段更柔軟,趣味更廣泛,視野更開闊 <閱讀大學的六種方式> p55 (向老一輩學者請教)真正難得的,是其精神狀態與文化趣味 p56 唐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明鐘處,樓台深翠微」 p57 "讀大學"不一樣,比這複雜得多了--不僅在大學裡念書,還將"大學"作為一種教育形式、一種社會組織、一種文化精神,仔細地閱讀、欣賞、品味、質疑。...還把學校傳播知識的宗旨、目標、手段、途徑,做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來加以反省 我們都被所在的大學氛圍所浸潤。這些各具特色的"校園空氣",無法在互聯網上傳遞 p58 "讀大學",不僅要學具體的專業知識,還要研究生產這種專業知識的機構和機制。 你起碼知道自己到底學習、生活在什麼樣的"校園",知道所謂的"知識"是如何被生產出來並廣泛傳播的,也了解"理想的大學"應該是什麼樣子。 p59 大學的歷史、現狀、功用、精神/"大學擴招"的後遺症 p62 校園裡廣泛流傳的大學故事/關於大學的書籍、圖像和文字材料、口頭傳說等,乃校史教育的關鍵。 p65 (汪曾棋<泡茶館><西南聯大中文系><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泡茶館給了學生們閱讀、思考、討論、創作的自由 p66 (沈從文演講"小說作者和讀者")好作家固然稀少,好讀者也極為難得!這因為同樣都要生命有個深度,與平常動物不同一點。這個生命深度,跟通常所謂"學問"的積累無關,與通常所謂"事業"成就也無關。 p67 作家壓在紙背的心情/(沈從文作文比較周氏兄弟和徐志摩的抒情不同用形象化的表述方式)這不是一個讀"文學概論"出來的人,他憑自己的藝術感覺說話。 p68 憑感覺,憑一個作家對另一個作家的"體貼" p70 媒體上諸多"北大論",你不妨將其作為理解中國大學困境及出路的思考 <校園裡的真精神--老北大的故事> p80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大學"更為充滿靈性的場所。/"回到現場"的研究策略/文學與歷史的中間地帶 p81 借用錢穆<師友雜憶>中的妙語:"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記憶之外者,足証其非吾生命之真。" <大師的意義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讀作為神話的"清華國學院"> p121 《清華周刊》不僅發表教授們的學術演講,也發表學生的文章...清華學生發表文章的陣地很多。 p124 對導師的一往情深/在學術史上談"大學",...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以及學生日後的業績與貢獻/"回憶"需要氛圍,也需要契機 p128 構成學派的因素,不僅僅是大學裡同事,還必須有共同的精神取向,共同的研究方法,共同的學術趣味等。 p131 學人文的,必須警惕,避免完全用人文的眼光和趣味來看待這個世界。 80年代,我們常談文科和理科的矛盾;現在不是,是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矛盾。 <永遠的"笳吹弦誦"--關於西南聯大的歷史、追憶及闡釋> p145 聯大師生的湘黔滇旅行團,也是因為有大量的細節,才顯得如此豐滿,...旅行團從一開始就注意蒐集資料,專人記錄日記,沿途采風問俗,順便做社會調查與文化考察 p149 只想從"心態史"的角度,談論教授們著述時的心情 p152 環境的艱難,使得文、理科教授混合居住,彼此之間容易溝通。/九年聯大,最讓後來者懷想不已的,很可能正是此逆境中的師生"打成一片"/這種師生親密無間,除了中國書院傳統,某種程度上也是戰時經濟困難以及生活空間縮小造成的。/日常活動半徑不會超過25或30分鐘的步行,生活空間如此急遽的緊縮是造成聯大高度"我群"意識的有力因素 p155-156(四、以本科為教學中心)甚至更因戰火而激發了學者的潛能與情懷。/若連大教授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錢穆的《國史大綱》、雷海宗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p157-158 生活艱難,實驗設備很差,聯大教授的研究(人文學不在此列)大受限制。可也正因此,教授們把精力放在培養學生上。/學生的基礎知識如何扎實 p168 (北大歷年的紀念冊)凡在校生編的,大都是批評意見;凡老校友編的,大都是溫馨回憶 <解讀"當代中國大學"> p177 有"歷史"就有"經驗",就值得認真總結 p181 現在中國的大學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p182 (1993"學院"變成"大學"的熱潮)這是對1952年院系調整的反撥 p183 (合併)不少原本氣質獨特的學院或大學消亡了/所謂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那是經過成功磨合以後才可能出現的 p184 (合併的過程中)中國大學實現了三級跳:專科變學院、學院變大學、大學改校名。/(93年的211工程)在21世紀,培育100所世界著名的或者說有競爭力的中國大學 p185 (為什麼你們辦教育像建樓房一樣都叫什麼什麼工程)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多是學工科的出身,趣味使然 p186 (985工程)1998年5月,江澤民主席北大百年校慶時講話,提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得到"985"工程經費支持的大學,簡稱為"985"工程大學/大學定級/校長和書記是有級別的/只有學校做大了,自己的級別才有可能上去 p187 通過這九年的迅速擴招,中國大學的優勢和缺點都明顯地呈現出來。/教育家的思路,與經濟學家和政治家的著眼點都不一樣。/真正讓人感到棘手的,並非書生耿耿於懷的"教學質量",而是大學生就業 p188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則很容易演變為"政治問題"。這會影響日後整個國家的"安定團結"/不願按部就班,希望一路快跑,這種思路隱約帶有"大躍進"的痕跡 p189 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允諾,教育行政支出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這個目標從來沒有兌現過。 p190 只有小魚們自己在游,沒有年長的帶,全是同齡人,這樣的"大學生態",很不理想。 p193 大學裡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到底該如何區隔。 p194 或許,"北大改革"改革的最大貢獻,在於其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引導大家深入思考、反省,理解大學的複雜性,以及大學改革的迫切性。/評估問題的行政主導太強了 p195 對於好大學來說,太詳盡、太細緻的"規定動作",不利於其獨立規劃、自由發展。每個大學的歷史傳統不一樣,每個大學的辦學條件也不一樣,可有了巨細無遺的"評估指標",只要上面列的,任何一分,我們都必須力爭。這很容易導致兩種弊端,一是弄虛作假,二是大學趨同。/抓小放大:對於基礎不太好的學校,確實需要制定標準,加強管理。 p196 (大學傳統的延續)靠熄燈後學生們躺在床上聊天,或者飯桌上的口耳相傳。這些大學校園裡廣泛傳播的雅人趣事,真假參半,代表了一代代大學生的趣味、想像力及價值判斷。 p197 每個時代的大學,都有自己的問題,之所以如此追懷"過去的好時光",不是希望將其理想化,而是在與歷史的對話中,展開"大學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思考與實踐。 <網路時代的傳統文化> p201(一 "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 當下的中國,跟我們血肉相連的生存環境和精神氛圍。 p202 (比起傳統文化更願意說)"文化傳統",也又是在我們之前早就存在著的、我們必須面對的文化氛圍。/對當下的中國人來說,最直接、最貼身、最讓人感到有真切感的,其實是剛剛過去的20世紀。/ 中國人發意論寫文章,有個不太好的習慣,時間上從三皇五帝一直說到當下,空間上則是東西南北五湖四海。這種大而無當的論述框架,反而使得我們對當下的生存狀態相對漠視。/ 關於20世紀中國的政治文化實踐,今天看來,有很多缺陷。在這個問題上,年輕的跟我們這一代人感覺不太一樣,比較容易遺忘。遺忘曾經有過的輝煌,也遺忘尚未完全痊癒的傷痛。 p203 (改革開放後)對傳統中國持特別嚴厲的批評態度。(以有名的文化政論片<河殤>為例)這部作品代表了80年代中國讀書人的政治激情、擔當意識,以及隨處可見的糾合著自卑與自大的浮躁心理。(地理決定論,黃土地大陸不敵藍色海洋文明,所有天災人禍都推給老祖宗)/ (80年代中期以後)"尋根文學",包括阿城、韓少功等。(畫家早於小說家覺醒)力圖在重新解讀中獲得再出發的動力 p204 90年代以後,讀書人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有更多的體貼和同情,這比起80年代來,是一大變化。而且,在這裡面,有一種值得關注的思潮,那就是強調中國文化沒有斷裂。/ 做為一個中國人,不管你是學什麼的,...,都必須直面你的精神氛圍和文化環境。這昰你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文化情懷) p206(二 關於"兩種文化"的論爭及其超越) (人文知識)敘述性的知識/兩種知識的對力依然存在。一種屬於實證主義的知識;另一種則傾向於批判、反思和闡釋。 p207 力圖走出已有的專業化的狹窄道路,但又走不出來。不是真的走不出來,而是走出來後,效果不好,大學中文系幾乎變成文秘專業。/ 能把新學舊學中學西學融會貫通,那是一個學者畢生追求的目標,而不是大學教育的基點。/ 如今在大學裡做工作總結,總要說"產學研三結合" p208 文科的成績卻無法用精確的數據體現 p209 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理解歷史,闡釋歷史,沒必要追求每個故事傳說的"現實意義"。/ 這種以"有用"、"無用"來理解並衡量中國文化價值的思路,可謂根深蒂固。很多響亮的口號,包括"以史為鑒",都不能說是尊重知識的表現。因為,對於人文研究者來說,首先是求知、求解,至於以何"為鑒",那是閱讀者的選擇與發揮。/ 我之所以不喜歡"以史為鑒"的提法,是因為它很容易導致"影射史學"。我們有過很痛苦的教訓,不能再走這條路。(ex50年代末為曹操平反,文革中評水滸批宋江) p210 要求人文學立竿見影,馬上顯示她的社會功用,這一思路,對學術發展很不妙。 其實,對一個民族來說,有悠久的歷史可供追憶,是一種幸福。/ 中國人精神境界的鍛造/在一個沒有文科背景的校園裡,精神生活會相對乾枯 p211(三 網路時代的文化傳承) 網路並沒有解決人文研究的根本問題/第一,收藏不等於習得。...第二,查詢不等於理解。...第三,知道了不等於能創新。/ 網路時代的最大得益,是自由表達和業餘寫作成為可能。至於問題,我提到人文學對學者個人的意志、悟性、情感和想像力有很大的依賴,而這一特性,在網路時代受到嚴峻的挑戰。/ (文章體式)晚清以前的作者和學者,受出版條件限制,著作完稿後不斷琢磨,所謂"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朝甫脫稿,夕即印行) p212 假如你願意,而且文章足夠精采的話,八點寫完,馬上"打帖",十分鐘後便可能成為熱門話題,半個小時後即"名滿天下"。/ 正因為發表便利,傳播迅速,容易養成快手,而難得再有"慢工出細活"的規矩,更不要說"十年磨一劍"了。/ 目前網上的文字,優點是少偽飾,多靈氣,隨意揮灑,天馬行空。可寫作的自由與文章的美感,二者有聯繫,但畢竟不是一回事。反過來,屏幕上快速寫作與閱讀,很可能降低人們對於文體感的體認。/ 買書不如借書,借書不如抄書/定居書中,駐足字叢/"文化人"的深入其間,在閱讀、思考、寫作中安身立命。/比速度、講效用的數碼時代 p217 怎麼寫,怎麼感覺,怎麼思維?(過分強調網路文學的特殊性而拒絕從文學角度進行的批評) p223 問題的潛台詞(晚年的郭沫若) p224 你們別以為你們多堅強,很有氣節,不在那個環境,你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人文學的困境、魅力及出路> p226(一 人文學之日漸邊緣化)八九十年代學術格局的變化,...,人文學的淡出以及社會科學的凸顯。 p231(二 重建人文學的自信)一到了利益攸關,比如評職稱,定課題,找工作,選拔人才,學科的邊界馬上顯示出來 p232 選擇文史之學,就是選擇寂寞和冷清 p233 文史之學屬於"無待"之學--不講外在條件,沒有心靈羈絆,甚至不用考慮經費來源以及成果轉化等,單憑研究者個人的意志與趣味,就能夠繼續生存下來。 (三 以"人"為中心的學問)我說的昰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有靈氣也有缺陷的個體的人。(人文學關注的)有體溫有情感會得意也會犯錯誤的"個體的人" p234(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對"個體的人"的看法不同。統計上無關緊要的"個體的人",是可以輕易省略的嗎?"個體的人"之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思考表達等等,是不是值得你去關注?/ 西方歷史學之所以關注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乃至日常生活的演變,這跟20世紀西方史學受到社會科學的影響有大關係。 p235 人文學不僅關心人,還描寫人;不僅關心人描寫人,還提倡知人論世。換句話說,人和世之間,互相闡釋,這是中國人文學者的共同趣味。 p23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先了解讀書人的生存狀態,然後才進一步闡釋一時代的文學風貌。 p237 但讀書人有一個好處,他敏感,比起其他社會階層來說,他敏感到社會變化的各種可能性。再加上,他把自己的這種敏銳的感覺,留在書本裡面,保存下來了。 p238 了解人,了解敏感的文人,了解文人的生活方式,進而理解一個時代的思想風貌乃至文化創造/讀書,讀文人,讀文人的敏感,讀文人對社會歷史的想像 p241(四 兩種讀書策略)對人的命運、對人的精神的強烈關注在減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心靈的探尋也很重要/ 人文學關注的重點,本來就應該是心靈/(文本閱讀)人文主義實踐的永恆的基礎/(該基礎=語文學)對言詞和修辭的一種詳細、耐心的審查,一種終其一生的關注 p242 現在是"書到用時方恨多" p243(五 "尚友古人"的好處)很多學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在某一個特殊的階段,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個研究對象裡,整天不斷地跟這個對象對話。/ 對於讀者來說,讀文章也是結緣。..."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比自己高明"--的人結緣。...我也知道他的毛病...所謂結緣,更多地基於對人性的理解,不過分挑剔,不排斥情感和偏見(這種特殊的閱讀方式使我和歷史建立一種特殊的聯繫) p247(六 學者是怎麼成為風景的) 不同學科的學者,達到最佳狀態的時間都不一樣。/人文學需要積累需要慢火/大學校園裡,...,但還要有一些歷經滄桑的、充滿智慧的、身體不太好不能參加百米跑的老教授。/ 學者之所以耐看,是把閱歷、把學問、把情感、把才華凝聚在臉上 p248 現行的這個制度,導致師生之間不能很好地互相鑒賞。/ 保持這麼一種對話的狀態,一個互相理解的時間和空間。/互相觀摩互相鑒賞 p251 內心燥熱 <訓練、才情與舞台> p282 大學的聲譽及命運,某種程度不是由教授、而是由學生決定的。 P284 教育不能把一個白癡變成天才,但能把一個中才變成專家。說實話,真正的天才,不需要你培養,我們只能順其自然,觀賞其如何在各種逆境中搏鬥、掙扎、前行。/為中才立規格,為天才留空間 p288 北大中文系不主張研究生入學後馬上撰寫學位論文,而是希望在修課過程中不斷調整姿態,等調整到位後,才進入論文寫作。/有"才華"是好事,"橫溢"就可惜了。 p289 (靈氣才情好的想法還需認真經營)撰寫長篇小說或學術著作,需要長時間的醞釀與探索。/(寫小說還是做小說)前者強調靈性,後者注重經營。實踐證明,有才氣,必須配上擅於經營,方才能出大成績。/ 念研究院,本來就是進行學術訓練,不要怕出醜,不要怕失誤,正是在這種不斷修改中,完善自己。 p290 成功的文學史研究,必須兼及技術含量、勞動強度、個人趣味、精神境界。(用什麼資料、花多少力氣、下多大工夫,內行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p291 (學者參加學術會議)在學術對話中"表現自己"。具體說來,包含以下三個任務:發言、傾聽、提問。 p292 作為學者,除沉潛把玩、著書立說外,還得學會在規定時間內向聽眾闡述自己的想法。/發言有沒有真東西,能不能讓人眼前一亮。 p294 "軼事"見精神,但不能過分當真,"好玩"只是校園生活的一小部分。作為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還是進課堂、圖書館與實驗室。這些艱辛的"日常生活",因為太普通了,時過境遷,不太被當事人"追憶",但不等於不重要。 <人文學之"三十年河東"> p295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1978年12月算起)/(人文學者)平日裡冷眼旁觀,明確自己的位置 p296 你我都可能因知識生產的"制度化"而產生學科偏見 p297 人文學有悠久的傳統,其社會關懷與表達方式,比較容易得到認可。/(社會科學)直接面對社會現狀/ 上世紀80年代,我們習慣說"知識分子問題",認定那是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特殊群體。現在不是這樣了。 p299 "發表"及"出版"本身不是"學術",屬於輔助性工作;但卻反過來嚴重制約著學者們的思考與創造。熟悉"研究無禁區,發表有紀律"之類論述的,當能明白此"紀律"可能扼殺各種不合時宜的獨立思考。長此以往,即使政府不明說,也會形成許多不成文的"禁區"。/在我看來,民間學術的路子基本上已被堵死。 p300 章太炎對於"學在民間"的自信/隨著教育行政化、學術數字化,整個評價體系基本上被政府壟斷。 p301 最近十幾年,中國教育界及學術界喜歡避"虛"就"實",不斷呼籲政府加大投入,而很少思考制度上的改良以及精神上的提升。/ 人文學評價標準不一,其成果很難量化。/ 確定一個物理學家在國際學界的地位相對容易,確定一個人文學者的"價值"則很難--後者容易受政治立場、社會風潮及個人趣位左右。/ 對於管理者來說,人文學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標準"模糊,二是"用處"不大。/ 至於申請"重大課題",更是一門學問,需要編造激動人心的故事。比如,若編纂大書,非論證"亂世揚武,盛世修典"不可;若研究西藏佛教,從維護祖國統一說起;若探討西域歷史,則強調"東突"的危害性;至於談論東南亞華文文學,甚至扯到了南海主權問題……表面上是權宜之計,目的是拉大旗作虎皮 p302 我曾戲稱當下中國人文學面臨"三座大山"--政治權威、市場經濟、大眾傳媒。其實,還應該加上社會科學的思路、方法及趣味。如今衡量人文學者成功與否的標準,已經跟社會科學家很接近:申請重大項目、獲得鉅額資金、擁有龐大團隊、輔助現實決策。此等研究思路自有其合理性,但相對壓抑個人化的思考與表達,對文學、哲學等專業明顯不利。 p303 隨著人文學的"項目化",絕大部分人文學者將變得越來越平庸,越來越猥瑣,越來越沒有"氣象"。/ 最近十五年,大學擴招、經費猛增以及數字化管理,三者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國的"學術大躍進"。/ 諸如此類的"好消息"充斥各種報刊,讓人應接不暇。從事專業研究的人都明白,數量與質量並不同步 p304 這些博士將來是要當教授的,說不定還要當系主任、院長或校長,若他們中有30%甚至60%不合格,日後將是何等局面?/ 人文學本講究"博學深思"、沉淺把玩,是寂寞而又有趣的事業。現在不一樣了,很多人作學問就像江湖賣藝,敲鑼打鼓,熱火朝天。三分學問,七分吆喝/ (人文學)千里走單騎 p305 這昰個惡性循環:管理者缺乏足夠的權威性與公信力,無法判定學者學術水平之高低,只好數字裡出英雄/治理中國學術之"虛胖症"/"減產增效"--少寫文章,寫好文章,寫大文章。 p307 以項目制為中心、以數量化為標誌的評價體系,社會科學容易適應,人文學則很受傷害。/ 人文學需要厚積薄發,很難適應眼下早出活、快出活、多出活的"時代潮流" p308 在古人"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外,還得添上一句"時髦不能動" <學者的人間情懷> p310 民間的文化人身分 p311 二三十年代有一批熱心議政的知識者(如胡適為代表的英美留學生),被左翼人士譏為"小罵大幫忙"--其實這正是獨立的輿論界的基本特徵,改良政治與穩定社會的雙重目標使其無法極"左"或極"右"。/ 為學術而學術,其次是保持人間情懷--前者是學者風範,後者是學人(從事學術研究的公民)本色。/ 述學和議政,二者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 p313 人文學科無時無刻不受社會人生的刺激與誘惑,學者的社會經驗、人生閱歷乃至於政治傾向,都直接影響其研究的方向和策略。/ 可一但進入具體研究,從蒐集資料、設計理論框架到撰寫論文,都要依循理性和科學的原則 <"現代中國研究"的四重視野--大學‧都市‧圖像‧聲音> p317 閱讀、理解、闡述"現代中國",不要說文化傳統迥異的他者,即便生於斯長於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中國實在太大了,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典籍豐富,內部結構複雜,使得你很難"一言以蔽之"。/ 中國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 都市生活和文學生產、文學潮流、文化教育等息息相關。 p318 "大學"乃20世紀中國知識生產及傳播的關鍵一環/理解中國的大學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校園裡得到精神的薰陶 p319 叩問何為大學、大學的功能及定位、今日中國的"大學之道"是否平坦、有無進一步提升的可能等。/對於老大學來說,盛產"有精神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光榮 p320 大學作為知識生產及文化傳播的重鎮,是一個時代的晴雨表。尤其是在意識形態掛帥的時代,這個問題很嚴重。比如,談論反右運動或文化大革命中的北京大學,不能侷限在教育領域,非在政治史的大背景下剖析不可。正是在這一點上,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都不盡如人意。各大學人事檔案不公開,導致學者們討論1950-1970年代這三十年間教育界的事非曲直時,深受限制。說好話容易,深入探究,尤其是觸及傷疤,則很難。 p321 《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 同一座城市,有好幾種面貌:有用刀劍刻出來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頭壘起來的,那是建築的城市;有用金錢堆起來的,那是經濟的城市;還有用文字描出來的,那是文學的城市。 p322 了解這些日常生活以及世態人情如何折射到文學藝術中來/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官府/民間、上世紀50年代的壓迫/反壓迫、上世紀90年代的人性/反人性。/ (專業的城市研究須走出單純的風物記載或掌故之學)對城市的生活型態、歷史文化、精神境界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 文學史學考古地理建築繪畫電影音樂 p323 趙園《北京:城與人》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 汪民安等主編《城市文化讀本》/ 遊手好閒的姿態,觀察品味城市的能力 p324 詩人波德萊爾那憂鬱且敏銳的目光,在擁擠的人群中漫步,帶著體貼、溫情與想像力,觀察這座城市及其代表的意識型態。既不同於市民的執著,也不同於遊客的超然,而是若即若離、不遠不近,這樣才能保持足夠的馳騁想像的空間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用腳丈量這座城市/ "旅行者好奇的目光"/ 城也需要養育--包括體貼、呵護與扶持。 p326 讀圖 p327 文字最具深度感,實物長於直觀性,圖像的優勢,則在這兩者之間。/ 以史料印證圖像、以圖像解說晚清的論述策略,或詩文,或筆記,或報導,或日記,或檔案,或上諭,或竹枝詞,或教科書...... p328 因各種因緣而存留在紙上的聲音。/演說/演講的立意、文體、姿態、身段、聽眾反應、以及傳播效果等。介於專業著述與日常談話之間的"演說"/ 在用自己的學識與智慧,來協助完善白話的表達功能 p329 作為"傳播文明三利器"之一的"演說",如何與"報章"、"學校"結盟,促成了白話文運動的成功,並實現了近現代中國文章(包括"述學文體")的變革/ 對於開啟民智、普及知識、修繕詞令、變革文章以及傳播學術的意義 <懷想三十年前的"讀書"> p332 幸虧有那麼多好玩的事,方才足以彌補"文革"剛結束大學校園裡百廢待舉的缺陷。比如,半夜裡到書店門口排常對等待《安娜‧卡列尼娜》、大白天在鬧市區高聲叫賣自己編印的文學刊物《紅豆》、吃狗肉煲時為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命運爭得更加"面紅耳赤"...所有些只能屬於我們這代人的小情景,回憶起來還挺溫馨的。 p333 決定個人的讀書生活的,有時勢,有機遇,有心境,有能力,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微妙調整,都可以變幻出另一個世界。/ 進的是中山大學,念的是中文系,課程的設計、教師的趣味、同學的意氣,還有廣州的生活環境等,都制約著我的閱讀。 p337 蘇聯作家格拉寧所撰"文獻小說"《奇特的一生》(侯煥閎等翻譯 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居然讓繁忙的例行公事、雜亂的飲食起居,還有枯燥的科學實驗,不說全都變得充滿詩意,起碼也是可以輕鬆地、寬弘大度地去忍受。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陈平原
作者其他作品
出版社簡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0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