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一个王朝的背影
文人谈史(清朝)
3
/
1
作者:
金性尧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建宏出版社)
語言:
簡體中文
ISBN:
9787507827989
頁數:
310 頁
歷史介紹
完讀書評
1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tglin
寫了書評。
文人談史的《一個王朝的背影》
受到金融海嘯波及,一位及將離開新竹的同事,把他的書櫃開放讓我們這群禿鷹盡情掠奪。TG 買書讀書的範圍出奇地狹隘,因此很少觸及許多類別的作品。見到這位同事有兩冊「文人談史」的簡體書,於是就抓了兩本帶回家。如本叢書的編輯在書後記中所言,他們這套叢書是在「史家談史」之後,另外再找「文人」——專事文學方面的人——來談論歷史。或許 TG 年紀老了,成見深了,我讀了這兩冊「文人論史」的書,愈來愈確定了一件事︰研究歷史是一門專業的學問,「文史本是同一家」這句話絕對是胡鬧!在這本講述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書中,TG 發現當中超過大半都是一群沒有現代歷史觀的文學人士,憑著一個簡單的概念極度發揮,成了一篇篇老套空談的談史之文。 由於要讓這群不鑽研歷史的人談清朝,正如一位中學畢業生在學校中所擁有的概念,在「清朝」這個話題下,令人立刻想到的負面閒話題只有兩項︰清初的文字獄、清末的對外關係。所以 TG 覺得本書寫得最差勁的文章選輯,正是依著這兩項題目的發揮。 講到清初的文字獄之烈,史有明載,TG 也相當同意這是中國文人歷來最慘痛的一段遭遇,因此滿族統治者的罪狀是無法掩蓋的。然而觀史觀多了,TG 一直覺得「好人」、「壞人」的標籤不可以遽然地加以定論。眾所週知,在科舉實行之後,中國的「文人」再也不單純是一個今天印象中的「做學問的知識份子」;在某種程度上,「文人」也正是廣義的「統治階層的一部分」。我們今天或多或少都被「皇帝」這個頭銜給誤導了,以為中國專制皇帝的權力是無遠弗屆、無所不能的——這是絕對是錯誤的想法。皇帝不是外星人或和沙蟲同化的 Leto II,他也是個生物學上的 Homo Sapiens;所以皇帝的統治權力施展,一定要透過同為 Homo Sapiens 的物種一層層地推行下去才行。放在傳統中國上,只要在所謂非戰亂的時期,則專制皇權的表現,就是要透過「文人」這項媒介來實行的。 所以,照這項邏輯來看,清初的可怕文字獄事件,與其說是對知識份子的摧殘(這點我不否認),TG 認為更好的觀點反而是一種「吏治整飭」,或者用個比較不那麼冠冕堂皇的詞語,就是滿族統治者放任這群漢族官員去「狗咬狗」的階級大清洗。在這種對「統治階級的中上層官僚大整肅」之後,清代產生如此輝煌的訓詁考據之學,TG 反倒認為,此時才是「政治歸政治、學問歸學問」的好現象哩…… 當然,TG 並不是要為清初統治者來開脫,而是認為看歷史如果不能看到這一層,那麼就是失之於偏頗而永遠翻不出來。人都有同理心,現代文人也會幻想,當自己身處於當時當地,自己應該也屬於當代的文人,因此一定站在(自以為)與自己立場相近的角度來觀看一切。但當代的文人真的如此「可憐」嗎?某種立場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另一個當代文人的立場來看,答案卻完全不同。因為想加入一個群體之中,一定要遵守許多該群體要遵守的「行規」,無論是哪一項職業;「當官」自然也算一種廣義的行業,而且許多「行規」還是非文字化的「約定俗成」。如果清朝獲得功名的文人,自己不把罩子放亮點兒,喜孜孜地發表了某種自以為是的敏感文字,因而賈禍,那麼他可是只享職業利益、未想承擔職業風險的行為,在那種環境之下,不能完全怨別人。或是,家族長未留心規訓子弟,使得舉族流放遭戮,也是家長空擁「父權」而未盡督導之責,可也不能把責任推得乾淨。 如果要舉個例子,也正是在本書之中,如 82 頁由王充閭所寫的〈訓心〉一文所提及的黃宗羲,他寫了一部《明夷待訪錄》,光看書名絕對可以看作「大不敬」,但他不當清朝的官,遵守好底線,皇帝也沒什麼理由去動他。再如 83 頁提到的「李二曲」,官吏催逼「拜託」他去參加皇帝拉籠的「特考」,最後他仍不當一回事,後來他也沒好事、沒壞事。所以專制皇帝真是那麼無所不能嗎?在那個官僚集團的圈內,或許吧;不與這個圈子搭伙的,誰都不理誰(當然,彼此底線還是得遵守的)。 本書的第二項「作文主題」,也就是提到「清末官員對外關係的顢頇」。關於這個話題,TG 以前已經寫過不少了。此處重述個重點︰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處在當時的任何人,做得都不會比他們的表現更好;我們今天擁有了「事後諸葛」的優勢,不該以如此的病態心理去惡意批判。否則,這就像見到燧人氏辛苦鑽木,一個無知小學生拿著打火機在嘲笑他(或她)一樣地荒謬。 事情之初,也就是清國的「鎖國」政策,一個現代的歷史研究者就應該曉得,從明代開始已經成為一個「以農為本」的大農莊帝國,全面的對外貿易原本就是一條「自尋死路」的政策。在一個「馬上就會死」和「撐撐看,未來如何不曉得」的兩項選擇,沒有一個擁有統治權的人會作出不同的決定,雖然未來可能付出的代價更大、更可怕。事情之末,也就是列強勢力已經無可逃避之時,清朝統治階層雖然也是內鬥不止(從來沒停過吧),但該改就改、該變就變,絕對沒有想像中的「無能」——所欠缺的,是「時勢」沒有抓對,再加上後期革命黨人的惡意宣傳,使得大家都忘了(或刻意污蔑)清政府的確有在順應世界潮流,認真地在推行「維新新政」哩! 歷史不能重新來過,但後人所累積的資料卻有助於我們看懂更多往事的脈絡。本書諸多「文人」的歷史觀,遠遠達不到 TG 認定「歷史研究者」該有的水準,自然本書的內文也如中學作文一般地罵清政府罵到翻。TG 不感意外,但也覺得無奈。 但整體說來,本書唯一一篇讓 TG 「嚇」到的文章,是 149 頁「霍達」所寫的〈謁台灣鄭成功祠〉一文。這篇文章充滿了「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氣氛,讓 TG 不禁認為,如果這位作者不是官員,那麼他的腦袋應該還沒有達到「現代」吧。本文的主旨,當然是推崇鄭成功趕走荷蘭人的「民族英雄」之舉,這是十分常見的言論。但該作者卻把鄭成功之子「鄭經」給辱罵了個十足十,因為他「背叛了乃父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竟與荷蘭殖民者勾勾搭搭,企圖藉洋鬼子的力量阻止清軍進攻台灣。……按說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本意也是為了以此為根據地對抗清廷,但客觀上卻是為中國保住了台灣。老爺子生前最恨的是荷蘭鬼子,這無論如何不該忘記。鄭經利令智昏,竟然認賊作父,當了漢奸,真是辱沒了鄭氏門風,……並屢次要求清政府允許台灣獨立,妄圖分裂祖國,罪莫大焉!……鄭經的無恥要求,遭到清康熙帝嚴辭拒絕,台灣的官兵民眾也激烈反對,鄭經在一片唾罵聲中病死。(152 頁)」 唉……霍先生不學無術,好歹先把歷史讀一讀再發此文吧。TG 雖然未鑽研過鄭氏王朝,但也曉得本文根本是篇「同人誌作品」。鄭成功何時「最恨荷蘭鬼子」?鄭家三代(鄭芝龍、鄭成功、鄭經)可都是眼界寬廣的「海男兒」,他們看多了滿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可是當時東亞「國際化」的領導人。鄭成功以堅船利砲逼荷蘭人投降,簽定的和約過程,可是中國對外關係中「最早」的「符合現代國際關係」的一事哩!真要說有什麼刻骨銘心之恨,滿人刮死了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父子最該恨的,反而該是滿人才對呀!至於「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本意也是為了以此為根據地對抗清廷,但客觀上卻是為中國保住了台灣」一語,前半句客觀的敘述,卻是邏輯不通地想要帶出後半句的話——在那個「家天下」的年代,要生出一個後來的「中國」概念,只有戲劇裡才辦得到。而「要求…允許台灣獨立,妄圖分裂祖國,罪莫大焉」,如果掐頭去尾之後,誰曉得這竟是在講卅百年前的往事,反倒更像今日的政府宣傳套語了唄!至於鄭經是憂死於「宮廷內鬥」——明鄭王朝的宮廷——居然也成了霍先生建構故事的素材,成了教忠教孝的傳統演義中的一齣反面戲碼,簡真也太過低級了。再換個角度,還原一下當時所記載下來的歷史情境,清廷對鄭氏王朝,遠遠比對台灣這個海島還要在意,否則在明鄭滅亡之後,也不會出現施琅力駁「盡墟其地」的奏摺一事了。如果能擺脫情緒與信仰,持平而論,想要維持鄭成功在海外孤島上所留下來的事業,與時俱進,作為一個兒子的身分,鄭經的對清政策,完全是當時他所能採取外交上的最正確作法。真正的敗亡的關鍵,先是三藩的失利,再來是鄭家的內部鬥爭,否則區區澎湖海戰的失利,怎能使鄭克塽無視於陸上兵力的完整,心恢意懶而決定向清朝投降——這是因為「看不到未來的利益」所致,哪來「台灣的官兵民眾也激烈反對」一事?TG 非常瞧不起這位只想虛構歷史的胡鬧文人。 當然,本書也不完全是那麼一無可取之處。基本上,只要不作「通論」,而是屬於「傳記」性質的,都是非常值得細細閱讀的文章。比如開頭兩篇由朱增泉、金性堯所寫的孝莊皇后(大玉兒)和多爾袞,黃裳的〈關於金冬心〉,唐振常的〈曾.左.李〉,王充閭的〈他這一輩子〉(論李鴻章),邵燕祥的〈為譚嗣同一辯〉、〈李連英有所畏〉,都是作者下了工夫所寫出來的人物刻畫,非常值得細讀。 總而言之,「文人」如果要跨行歷史,「傳記」原本就是要多作功課的類別,其作品自然不俗。但如果喜歡作出總體的通論,如果「文人」太過於偷懶,除了呈現內容的誤謬之外,更多的反而是讓人見到「以華麗之詞行耍賴之實」的文章。 (發表於 2009.9.6.)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金性尧
作者其他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1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