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史上最具原創性及影響力樂團Talking Heads(臉部特寫)主唱
美國《時代雜誌》盛讚「搖滾的文藝復興人」
大衛.拜恩 DAVID BYRNE重量級著作精裝國際中文版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注目書籍
東倒西歪的桌椅、凌亂殘破的塗鴉,這是1975年美國紐約的一間LIVE酒吧。雖然這裡看起來像個三流表演場地,但正在表演的竟是年輕的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和音速青春(Sonic Youth)等即將席捲全世界的重量級歌手!是的,這裡是CBGB,搖滾樂迷心中不滅的音樂聖地,龐克搖滾的歷史就在這裡被寫下。如今CBGB已經歇業,我們只能扼腕無法前往朝聖,不過幸好,創造美國新浪潮歷史的Talking Heads主唱大衛.拜恩,寫下了《製造音樂》,讓我們得以聽聽那些令人腎上腺素激增的過去。
想像一位音樂創作者,擁有得天獨厚的才華與熱情,因此大受愛戴、獲獎無數……聽起來一切都很合理,甚至可以說大衛.拜恩就是個絕佳例子。但是,拜恩自己卻說:關於創作,比起內在情感,「表演場景」的影響更大。言下之意,如果你的音樂大受歡迎,可能跟它好不好聽沒多大關係,重點是聽眾在什麼場合聽見它。CBGB隨處的廢棄物與低矮的天花板,造成較低的殘響,特別適合Talking Heads的龐克搖滾;中世紀的音樂在石牆大教堂演出,殘響超過四秒,音符很長的曲式才能造成被聖靈包圍的氣氛;交響樂則是為了壓過觀眾吵雜的聲音而存在。回想我們到不同場所聆聽不同音樂:教堂裡的巴哈古典樂、小酒吧裡的爵士和藍調、戶外曠野的打擊樂,這些具有迥異特性的音樂類型,顯然都是為了適應不同演奏場景而演變出來的形式。
音樂其實是在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被「製造」出來的成品──這聽起來不像什麼真知灼見,事實上卻反轉了「創作」的浪漫觀點。而表演場所當然不會是影響音樂成果的唯一因素:麥克風發明後,肺活量不再是歌手必要的條件,法蘭克.辛納屈這種在耳邊呢喃的歌手才有機會現身;現場「即興」其實是為了方便意猶未盡的舞客繼續擺動身軀的新形式 ;錄音唱盤限制單面長度不能超過四分鐘,則構成了樂曲的習慣長度……這些種種技術、歷史、空間、金錢因素,「製造」出我們現在熟悉的音樂。
要說誰最適合來談音樂這個龐大複雜的主題?以自身40年的創作、表演、經營生涯演繹何謂音樂的大衛.拜恩當之無愧。穩站音樂殿堂重要地位的拜恩,不只是一位出色的音樂人,更是一位認真的研究者,他以輕鬆清晰的筆調,謙虛地展露出驚人的博學。這更是樂迷的唯一機會,聽拜恩親自述說,Talking Heads奇異的組團過程、如何成為當紅現場表演樂團、歷次表演造型變化的背後巧思、代表成名曲的創作故事,以及直到樂團解散,拜恩依然創作力爆發、更具創想的精彩軼事。
這本書是對音樂創作的逆向思考──我們所聽到的音樂和所看見的音樂產業向來是各項時代因素加減乘除後的暫時性總合,其功能和意義不斷演變,而拜恩更加思考的是創作端、接收端、經營端與音符節拍之間的交叉相互作用,不只讓我們窺見引領全球的英美流行音樂界的圈內祕辛和圈外脈動,更完成了一部闡述音樂本質和歷史脈絡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