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Readmoo 分享書
分類總覽
個人成長
這輩子,你想做什麼?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這輩子,你想做什麼?
54個尋找人生意義的真實故事
4.3
/
18
作者:
坡.布朗森
出版社:
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9867458216
頁數:
464 頁
出版日期:2005/03/01
自我成長
人生哲學
my favorite
勵志
找機會來看
in 書櫃
2009前
自我
心理學
萍水相逢
完讀書評
1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banana
寫了書評。
extract│《這輩子,你想做什麼?》
如果有人與我一樣正在為自己的生命追尋一些價值、一些意義或目標、勇氣,我會說,這本書值得一看。同時我也會說,自己的生命意義與目標的追尋,是自己的責任,是必須一個人扛起,一個人完成,一個人負起全責的。沒有誰能真的幫誰找到,只有自己。 http://www.wretch.cc/blog/winywitch/3319230 假如你關心生命、正在思索與追尋生命的價值,你一定會愛上這本書。我們都在寫生命的故事,都想知道這個故事的「重點」。我們期待這個故事有深度、豐富、浩瀚。我們都想趕快知道結局,萬一結局不好,自己可以及時改變方向。我們不應該蹉跎光陰,我們渴望做點事情,來防止不好的事情發生。這本書,就是關於這樣的渴望。 本書作者布朗森訪談900多個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想要知道那些放棄高薪、高頭銜並找到摯愛的事業的人,有什麼樣的心理轉折,又如何克服各種障礙?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許多我們所知的成功人士,其實並不喜歡自己這份人人稱羨的工作:華爾街的證券交易員根本不喜歡向顧客推銷股票;好萊塢的電視製作人總覺得自己是冒牌貨,儘管不喜歡,很多人還是選擇保留工作而不敢任意轉換人生跑道,除了沒有安全感之外,也被既有的成功、讚美、機會給鎖死了,他們以為離開現職無異關上一扇門,萬一後悔也不會有退路。 作者以54個動人的生命故事來反駁這些不敢改變生命現狀的人,他並不認為高薪可以帶來自由。大部分的人都想趁年輕多賺點錢,以便在未來享受人生,但是作者發現,要享受人生最快的途徑,就是克服各種阻撓我們找到自我的障礙和恐懼,書中的每位主角都有不同的謬思和恐懼,也都面對它們,進而克服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在生命畫下休止符前有所成就,沒有虛擲一生。 ◎ 因為上面的這些文字,我訂了這一本書,並且以每週四往返台北新竹的車程時間進行閱讀。這五十四個故事讀來會引人入勝並不是因為他們太曲折精彩或新鮮有趣,而是因為他們所遇見的課題,以及在心底不斷反問自己的那些疑問句,都是如此真實。那些困惑,不安;那些恐懼猶疑;那些不自覺戴著的眼鏡;那些內在小圈圈的聲音;那些我們沒有勇氣面對的自己。 然後我終於看完了這一本厚厚四百多頁的書,因為邊看邊劃了不少的線,我決定把這些在看的當下有挑動到某部分感官記憶及情緒的字句進行摘取。以便在往後,在需要檢視自己當下心中想法的時候,可供提取。也因為想讓這些在腦海中存得較深,所以決定要在讀畢的第一時間進行,並且儘快完成第一次的輸出。 終於,在最後一次北上結業之前,我把第一版的書摘完成了。這或許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因為不過是我主觀的斷章取義,完全無法觸及每一個故事的核心啟發或價值選取的過程,也無法提供什麼有效的解決之道或找到自己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捷徑,更無法提供什麼勇氣或協助誰克服什麼恐懼,但是對我來說這是另一扇可供反觀自己的窗,這樣的理由本身就自已俱足。 如果有人與我一樣正在為自己的生命追尋一些價值、一些意義或目標、勇氣,我會說,這本書值得一看。同時我也會說,自己的生命意義與目標的追尋,是自己的責任,是必須一個人扛起,一個人完成,一個人負起全責的。沒有誰能真的幫誰找到,只有自己。 37 「雞尾酒會標準問題」:「你做的是哪一行?」 如果你不喜歡那個問題,也許是因為你不喜歡自己的答案。 39-40 雖然聽起來像是語意學的一種遊戲,可是格林伯格的方法是教人擁抱自己的恐懼,而不是逃避它們。美國文化總是要人「往好的方向看」,或「不要傷心」,使得大家常處於否定自己情緒的狀態。可是當我們戴上快樂的假面具時,其實是把恐懼給硬吞下去。這會變成困在體內的一種活力漩渦,不斷把我們拖垮耗盡。 擁抱你的恐懼表示當你傷心時就要讓自己傷心。 我想這就像感傷的音樂,聽起來也可以很棒,讓你沉浸在哀傷的氣氛中,不會逼自己非得開朗積極不可。 我再試著解釋一下。把這種負面活力帶在身上,就好像抱了個二十磅重的大西瓜──懷裡抱了個西瓜,就沒辦法好好擁抱其他東西了。它會妨礙你與他人的聯繫。 52-53 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一連串的嘗試和錯誤,看不出什麼相關模式或陷阱,也沒什麼高潮或驚奇。我認為這些歷程毫無持久的意義,只不過是三十歲的人的平淡記錄而已。回想起來,我並沒有如實接受自己的人生;意味深長的事件和轉捩點一直都在那裡,在我靈魂裡翻動,等我我發覺它們。 一旦接受我的過去──接受它本來的樣子,而不再要求它更多采多姿,或去跟別人的遭遇比較──我終於覺悟到它是如何塑造我的,並且擁抱它給我的指引。 59 我們都擁有某種熱情,只要我們願意去看它們,而且我們更需要向後看,而不只是向前看,同時要拋棄我們以為熱情該是什麼樣子,或不該是什麼樣子的成見。 65 如果你真的想照顧你發明的東西,就要花好幾年去學習如何保護你的天賦。這樣等時機來臨時,你已經準備好了。 很多人都有這種笨想法,以為如果你是一個創作者、發明家或藝術家,只要把你的作品遞給生意人,就可以去兌現版稅支票了。這是一種幻想,對他們的天賦是不負責的,如果你擁有某種天賦,必須好好照顧它。 74 這本書不是在談某些工作做起來的感覺如何。這方面會提到,這是難免的,可是我發現這種訊息並沒什麼幫助。因為它並不能幫你做決定。許多有經驗的人都表示,他們人生的改變,或釐清,是因為他們了解到什麼樣的人對什麼樣的工作/行業/生活方式比較合適。所以重要的不是你要做什麼什麼工作,而是你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你要接受怎樣的信仰體系,打算怎樣安排人生的優先順序?這使得利害得失都要因人而定,同時讓我們變得很難自欺,也很難忽視自己自相矛頓的觀點。 所以,如果一個找到自己道路的人不談他的工作多有挑戰性或多刺激,那他要談什麼?他們的言談常牽動三頭馬車:目的/意義/自我實現。他們談到工作時很少不牽扯到一些個人經歷,總是在解釋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要了解自我,有什麼天賦,總是得花點時間。當然,如果在適當的環境裡,我們會舒服得多,也能有比較多的貢獻,可是另一方面,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裡,我們才更能自我挑戰,進而利用那些環境找到自我。 80 如果你非得贏得別人的重視不可,至少去贏得你喜歡的人的重視,而不是你討厭的人。 86 詹妮莉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最酷的一種,也是我一度想用的,就是強調說,命運會一直跟著你,直到你終於醒悟過來為止。如果想像命運就在某個地方,正等待著我們,追捕著我們,不是很棒嗎?可是更好的說法──更有說服力的說法──則是指出,你的人生經驗正是你對人生意義下定義的機會。 她要負責的是找到自己想奉獻皈依之處,而不是曲承天意命運,或只是讓她的故事無懈可擊。 88 讓人無法找到自我的所有心理障礙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僅僅是認真思考這個尋找自我的問題,就會讓人產生罪惡感。 96 我們該如何看待能主導自己一生的這種特權?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特權,活得像別人一樣,在家庭、上帝、養家活口、忠於國家等上面尋找意義?或是該沉迷於這種特權,因為我們所居住的國家,容許我們在家人之外自由選擇朋友,在各種宗教中自由選擇信仰,在各種行業中自由選擇養家活口的方式? 「美國人把國家視為當然。」有次和安娜的朋友一起出去吃飯時,她說。「太多人忽略了他們擁有的機會,這是個夢想的國土。」 如果不能在一個沒人能告訴你該做怎樣的人,或不該做怎樣的人的地方生活,那麼要自由幹什麼?如果不是為了能有機會定義自己是個怎樣的人,那麼要自由又有什麼意義? 100 我告訴他我很煩惱對人該鼓勵到什麼程度,我不想讓人產生不實的希望。 他想了想,然後乾笑一聲。「一個人要是不理會自己的潛力,應該感到慚愧才是。」 「你認為別人也能做到你做的事嗎?」 這次他想得更久了些。「如果你打算拿我做榜樣,那麼該強調的是,我並不只是個本來拿人薪水的機電工現在卻變成了老闆。我離過婚,失去過房子,經歷過很多事情,這些形成了我的個性。如今我了解重點在個性。拿到大學學位也是形成我個性的一部分,教我該怎麼思考。如果你以為創業就像中樂透,只要下注加上好運氣,然後,哇,你就贏了。可是如果你培養自己的個性──之後,沒錯,你的運氣才會真的很好,你才會成功。」 154 失敗雖慘,成功卻很危險。如果你在錯誤的選擇上很成功,那麼名聲、金錢和機會可能會永遠把你鎖在裡面。想要離開一樁好差事,實在太難太難了。 155 人生中你面臨過幾次真正重大的抉擇?有多少次你想成功地通過十字路口,卻不必克服舊習,勉力向上?所做的抉擇也不會給你所愛的人帶來傷害? 的確不多。 要認真面對這些抉擇。日後它們會定義你是怎樣的人。 158-159 可是我所擁有的人生素材就是這個,直到我接納這一點並開始努力,成功才可能上門。 再把話說回來。我發現很多人對「這輩子,你想做什麼」這個問題,也像我寫一本債券業務員的小說一樣,有同樣的心理烙印。他們擔心這不是個可以當真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多半關係到工作,而不是心靈,品德或愛,也就是並非重大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和心靈,品德或愛都有關。這也是為什麼我希望披露本書中許多真人真事的緣故。正如那些跨越時空的偉大自我追尋問題:「我是誰」、「何處是我的歸宿」一樣,「這輩子,你想做什麼」是這類問題的現代化世俗版本。我們會用這種新的方式問這些問題,只不過因為今日社會經常產生的中斷情形迫使我們如此──每次我們畢業,被裁員,或搬到新城市,都得面對這種問題。這個問法比較實際,不像以前的那麼哲學或宗教性,它反映了一種現實狀況,也就是許久以來,我們在自我追尋的路上始終無法達到平衡。追問這個問題可以鼓勵你去解決「你是誰」和「你做什麼」之間的衝突;回答這個問題則能保障你不被塑造成一個你不想做的人。 160 為什麼不能先賺錢,再去實現夢想? 剛開始進行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我會發現很多走這條路的例子。一定的,在那麼多離開華爾街或矽谷的年輕百萬富翁之中,我一定會找到一些人是用他們賺到的錢做支撐,成功地實現了長久以來嚮往的夢。 可是我一個都沒找到。 我所說的是那種花心的夢想──把你的夢鎖在一個箱子裡,然後出發去賺「他媽的錢」,之後再回到當初離開箱子的地方,把上鎖的箱子原地提起。 我碰到很多嘗試這麼做的人,卻沒有一個成功。 我可以告訴你我最常遇到的是哪種人,這種人簡直多如過江之鯽。我沒有去找他們……都是他們來找我。他們有的二十八歲,有的三十歲,有的四十六歲,有的五十二歲,全都習慣了賺「很不錯」的存款。他們很有錢嗎?算不上。可是錢夠不夠他們把工作辭了去改變人生?沒問題。而且他們也很想這麼做,每天都會幻想不下十次。可是他們做不到,因為沒辦法放棄源源不絕的現金收入。 我不是鼓吹你放棄白天的工作去追逐一些夢想,可是不要把夢想鎖在箱子裡,也不要投資好幾年在一個全職工作上,只因為最後需要一大筆錢。不如相信自己的潛力,相信自己珍珠裡的神話。 172 不過我想有些事跟一個人的動機是出於腦袋還是發自內心有關。發自內心的人會願意忍受很多繁瑣蠢事,這是只用腦袋的人做不到的。 重點並非哪些是官僚瑣事?而是怎樣才能找到一些打動我心的事,讓我能忍受那些無可避免的官僚瑣事? 173 等痛苦降臨,心門自會開啟。 179-180 「不要走偏了。」 「對」 「不要為別人的認同而活。不要為任何人的認同而活。」 「可是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認同。」 「這只是狡辯而已。」 「這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可是你可以讓自己喘口氣,不是永遠,可是有時候總要這麼做。」 190 我們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216 太空總署的大廳和辦公室都很安靜,他們很安於慢慢找出解決問題之道。我把這個當成可學習的第一課:時間架構。在大多數公司裡,工作和業績的達成目標是以季為單位。這些目標都是高度量化的,而且與報酬連在一起,只不過這些目標都極為短視近利。在這種文化下不斷從一個工作換到另一個工作的,真的會是高人嗎?有什麼真正偉大的案子能在九十天內完成呢? 217 「不過基本上,我們要做的終極產品是黑盒子。」羅素解釋。「我們造了一種很小的電腦軟體和硬體,把它裝在人造衛星上。」 每個通過測試的黑盒子都禁得起考驗,因為太空工程師都很執著於要有極多的支援系統。他們知道金屬會彎曲,齒輪會滑脫,馬達會過熱,所以他們把這些問題都預先劃,放入設計裡面。並不是每樣東西都絕不可出錯。 這種執著也表現在生活各方面。梢晚,羅素在我開車回他宿舍時,給了我六種不同的選路指示。除了左/左/右轉的方式外,還有哩數和分鐘數的排列組合,以防我比較喜歡根據距離選路,另有認路牌或認建築路標的不同方式,最後,萬一我錯過了任何轉彎口,他還有各種應變指示,可以循原路或走另一條路回去,因為這是順應此地情況的最好選擇。太空總署就是這樣訓練工程師思考的。我從其中學到了第二課:羅素不讓小挫折阻礙他的前途。他的備用方案並不是通往不同目的地,譬如「要是我不唸商學院,就要去當老師」。他的備用方案是通往同一個目的地,如果你必須走後面那條路晚點抵達,那也沒問題,不是每件事都非做對不可。 250 在網路公司豐收的年代,失敗不會造成摩擦。 可是當整個產業都不景氣時,現實世界的衝突和壓力就出現了,大家發現失敗是痛苦困惑的經驗。 罔顧失敗的打擊,則有重蹈覆轍的危險。 在運氣順的時候,保持雍容大度很容易,可是想玩輸贏的遊戲表示你必須有能力處理運氣背的時刻。 257 在舊金山,人們用你有沒有能力賺進一百萬來衡量你的份量。 在伊波拉,大家衡量一個人是看他對母親有多孝順。在義大利,五十%男人的住處都距母親不超過一公里,… 260 喬治在第二次義大利之旅中,多多少少擺脫了網際網路的觀點。也許因為看到義大利人如何看待這世界,以及小孩子如何看待這世界,這種種加起來,使他發現自己過去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不是唯一的方式,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 261 我跟很多人說過喬治的故事,通常是想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看事情時戴的是什麼眼鏡。我們的環境也許改變了,可是我的觀點卻滯留未變。每個人都有看世界的方式,可是我們必須自問,「我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還是戴著自己都沒察覺的眼鏡在看?」 266 「現在要問我是個怎樣的人還太早了。」他說。「我才剛起步呢。」 278 我們跟這種強調自我的故事有什麼關係?我們的工作真的能跟自我深深契合嗎?我想是可以的,只要每次走到十字路口時,我們所做的決定能更把持住「我要忠於自我」的原則。經過不斷的嘗試錯誤,就能更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286 約翰一個禮拜前給了他們功課,大部分人都做了習題。他要他們把自我設限的一些信念寫下來──重要的是,不要從社會身份的角度看自己,而要看看自己對自己所造成的限制。 我也開始思考這個習題,並且寫下一直阻礙我的設限信念──譬如我的寫作夢是不會實現的,所以我需要另外找個行業;離婚使我飽受創傷;為人父母與我的人生使命是不相合的;除非寫得很有趣,否則沒有人會看我的書…… 約翰說,「大多數人都能從自己煩惱的事情上,追溯出兩三種設限信念。」 287 大多數人在人生道路上奔波,質疑下一步怎麼走,他們選擇的標準大都是哪裡能賺最多錢,什麼能提供最大的發展和最佳的機會而定。一般的成功故事都是在說,主角怎樣一步步賺了更多錢,贏得更多尊敬和財富。我寧願介紹一種另類成功故事──主角一步步找到了安心的立足點,發揮了才能,展現了人格力量,彰顯出人的天賦必須貢獻給這個世界。 296 「無論到哪裡,我都還是帶著大都市的壓力感。」他說。 他說這就好像壓力是食物,沒有壓力他們就會飢餓。「我在這裡認識的一些人,雖然他們已經做了有趣的人生抉擇,可是大部分還是傾向用工作來定義自己。紐奧良並沒有讓他們擺脫這一點,不過這裡至少幫助他們不再在朋友或家人的期望陰影下選擇工作,或受到出身背景的驅使去決定工作。」這有助於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 298 喜歡競爭只是不肯追隨夢想的一種卸責性替代行為;想勝過別人則是不肯忠於自我的另一種卸責性替代行為。 300 我簡直很難形容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齊聚一堂對我的影響。就像紐奧良對馬克和茱莉亞的影響一樣,寫作學校對我的抉擇也有支持的作用。因為最困難的不是學習寫作,而是無論如何絕不放棄。 309-310 無論在家裡、公司、學校,總有一大堆外在因素哄誘你繼續走原來的路。譬如工作的完成期限,父母的嘮叨,或朋友約你出去。日子總是不由自主地在轉動。旅行可以幫你離開這一切,關掉這些雜音,讓你能安靜思考身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如果你不習慣,感覺可能很不舒服。你可能得面對一個事實,就是一旦沒有這一切影響逼你反應,你的腦袋可能空白一片。「一旦你開始想到,長久以來,你一直都不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這時你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傾聽自己靈魂的聲音。」一個年輕人的信上曾這麼寫到。他遊遍亞洲後,終於找到勇氣離開了商學院。「如果沒人告訴我,我會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嗎?」 感覺不舒服是件好事。如果一直很舒服,你多少還會維持老樣子。讓自己不舒服的最快方法,就是一個人去旅行。我發現一個人旅行和想通問題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有時候,一個人旅行時,你會覺得在這世上完全是孤立的。藉著獨自旅行,相當長時間的獨處,跟陌生人交談,逼自己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你可以慢慢習慣這種可怕的感覺。最後,孤獨的恐懼從此不會再阻撓你。 沒計劃的旅行也很管用。尤其有些年輕人從小到出社會,一路都很順遂,信心從來沒受過挑戰,這對他們就格外有用。因為他們從來沒脫過軌。每走一步路,他們已經知道未來大概會怎麼發展,就算他們佯裝自己可能另做選擇也一樣。如果想像自己唸的不是名校,或服務的不是大公司,他們就會很不自在,因為他們一直都擁有這些。沒計劃的旅行像是預先排演人生的即興曲,打開你的心胸去做些冒險。你會學著信任機遇法則,隨緣任運,也許等你回家後,就會願意如法炮製了。 311-312 當你不再指責別人, 欺騙自己或他人; 當你把自己置於飢餓之中, 滿足受苦的欲望; 然後你的光芒才會穿透黑暗, 你的憂傷才會開朗如日當空; 你才會在焦枯乾涸的地方 找到衷心的渴望和骨子裡的堅強; 最後終能變成一個灌溉過的花園, 就像一泓永不枯竭的噴泉。 339 我很為馬克高興。我尊重他需要一種「一艘船上不能有兩個船長」的文化,而且我認為他會下這種結論,是因為曾經跟妮可辛苦奮鬥了五年,想在兩個事業之間找到平衡。他為她搬到德國去,後來又為她去了紐約──他真的試過了。可是不是很多伴侶能在他的故事中找到安慰。親愛的,我要離開你到另一個國家去了。兩個人都有事業野心難免會撕裂很多男女關係,可是沒有哪對伴侶想接受這種可能性,大家都想找出解決之道,認知到要做些犧牲,可是底線是,不能因此分手。 一對伴侶該怎樣處理兩人的事業野心,並沒有標準答案,我打算點到為止。不過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為了怕傷害你的親密關係,很可能使你卻步而不敢追求夢想。 352 他們一直想找出原因:為什麼好運找上我們?我們究竟做了什麼好事,所以能比千千萬萬不快樂的人幸運? 他們沒找到什麼好答案。不過有次在小屋裡,他們在咖啡桌抽屜裡找到一張清單。這是他們一九九七年列的。 受到錄音帶的啟發,他們寫了張清單,列出他們的目標,一些他們有朝一日想做的事情。沒什麼特別的,無非是兩人想一起工作,在戶外工作,為自己工作,諸如此類的事情。 那個週末這張清單就放在小屋的咖啡桌上,然後很快的就被塞進抽屜,後來更擠到抽屜後面角落裡,早就被忘得一乾二淨。可是一發現那張清單,他們馬上閃過一個念頭,「也許事情就是這麼開始的。」 我想,我們一直把它放在那裡,在我們腦袋裡。 我們什麼都沒做,可是潛意識裡…… 如果它在那裡,你就會往那些目標靠近。 只不過把它寫下來而已。 南西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切都未經刻意努力,就進行得如此順利。這就是她。 355 我是那種也許腿傷早已痊癒,卻不敢丟掉拐杖的人。 有時拐杖不是你的愛人──也許是你的公司,如果你的成功只在這家公司發生過的話;也許是一位良師益友,或一個經紀人,或事業合夥人。凡是一路走來讓我們過度依賴的人,或我們心底暗暗恐懼少了對方就不可能成功的人,都可能是。 356 我了解如果寫作是我的夢想,那麼就是我一個人的責任。 同情的意思是指能透過別人的眼光看世界。 357 讀這一本書──一本說故事的書──我知道有些讀者會急著抽出一些知性的結論,可是這麼一來他們就無法真正領略書中主角的感受。他們得自己去犯錯。這本書也許可以幫助他們擺脫一些迷思,可是無法讓他們擺脫恐懼。甚至暗示他們擁有恐懼,似乎都很荒謬。誰在二十五歲時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我就什麼都不怕!什麼險我都敢冒!可是那種初生之犢的勇氣中,常隱藏了一些東西。在我大學畢業後的六年間,我最大的恐懼是工作生涯會把我和太太拆散。我的種種抉擇都受制於這種恐懼,可是我卻絕不會稱之為恐懼。我會大肆吹噓說這是我少數在乎的東西之一。我會稱之為自我了解。你想知道自己的恐懼藏在哪裡嗎?說說你對自己的了解。告訴我你少了什麼就活不下去。 358 江奇在給我的信上寫道,「說我浪漫也可以,可是在內心深處,我是想做個偉大的人。我希望能信仰一個比個人財富或事業發展更大的目標或理想,這是為什麼我沒辦法打從心底看重法學院或商學院的原因。你說說看,幫一個事務所或企業工作真的有什麼『偉大』可言嗎?所以我會在這裡,追求一些偉大的事物。」 孩子面對無數的選擇,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做正確的抉擇,如何與外界互動,如何負起責任而不找藉口。 366 每個禮拜五上導師課時,老師會提出一個道德困境,要求學生在聯絡本上寫出他們的處理方式。學校從不要求學生背書──只要求他們實踐模範品德:堅毅、正直、尊重、責任、勇氣。在這所學校裡,最高榮譽不是學業成績優等──而是得到「奮鬥到底」的最佳品德獎;這也許是來自一個慷慨的行為,也許是因為堅決抗拒同儕壓力,也許是避開一場打鬥。 371 「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的引擎一些燃料。在華爾街賺七位數字只是廉價的木材,很快就燒光了。我需要一些火力旺的木材,一些實實在在、真實的東西。」 373 「這是考驗我的決心。」柯特說。「反正工作就是不會自然到手。」 374 可是,兩年時間還是太久了。我很驚訝他沒放棄。 柯特取出皮夾,從裡面抽出一張影印小紙條。這是他曾祖父寫給他曾曾祖父,那個發明家的。當時兒子們一直很難讓汽車界採用父親那漸細的軸承。紙條上寫著:「親愛的父親,我很恨我們一直把麻煩放在你肩膀上。但我們會堅持到底,死不放棄。即使不聰明,但我們有勇氣。」 柯特解釋說,「我一直把它放在皮夾裡,氣餒的時候就看一遍。我知道我想做執法工作沒什麼道理,可是我有勇氣。」 382 我寫這一本書學到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假裝你的工作不會對你造成影響。 384 我知道如果你曾跟父母親一起走出一些困境,你會用更嚴肅的態度面對人生問題。我們對工作的某些需求,譬如同儕的尊重,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從未從父母那裡得到過這種東西。我們也可能遺傳到他們的恐懼。有時這種恐懼深到超乎我們的想像。 391 一旦為人父母,很可能就像按下了意義的扳機,產生了逼種類似「意義審查」的機制。由於你和孩子的關係是那麼意義非凡,相形之下生命中其他事情便顯得很沒意義。人在這種體驗下常走上另一個極端;很多人本來一直在尋找有意義的工作,現在忽然覺得解脫了。他們對這種領悟感到非常滿足;家庭提供了生命的意義。如果經濟負擔得起,他們寧願在家帶孩子。不過最常見的情況是,審查意義的機制驅使他們追求更高的人生標準;他們再也無法浪費一半清醒的時間去做些不是為自己而做的工作。他們不願孩子眼見父母過著一種毫無熱情的生活。 396 凱特現在很有哲學味道。「我把瑪蓮娜視為一個最棒的禮物,我不想批評或改變這禮物自然的樣子。這就像你親眼目睹了一樁奇蹟。我的責任是接受它,不管它帶來的是什麼。」 我認為這是一種智慧,當我不太有時間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感到緊張時,我會想起她說的話。這是我克服很多心裡障礙的方法──學習放棄控制,打算無論人生給我什麼禮物我都照單全收。 398 以前我在紐奧良時,有個還沒做爸爸,但正在考慮中的年輕男人說,「我注意到那些沒小孩的人,似乎從來沒辦法覺得自己真的很成功,而那些有小孩的人,卻從不覺得自己真的很失敗。」這話對我來說真是對極了,可是為什麼?難道孩子是種「成就」,讓你覺得自己很成功?也不盡然。我盯著他這段話想了六個月,才想通它的因果關係:孩子教你學會包容。不是讓你變得順從,而是更有耐性。容忍小小的耽擱。你不會再用傳統的成敗標準來衡量自己。很多父母提到生兒育女讓他們變成較好的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迫使你的心變得比較有彈性。 另一個好處是它教你了解為人慷慨的喜悅。由於必須對孩子付出那麼多,於是我們漸漸習慣了這是件多麼讓人滿足的事。我們打開心胸,接納所有感性的回饋,過去我們本來是不信這套的。我們不僅從孩子身上得到這種回饋,從別處也一樣。 409 最艱難的事常能帶來最大的解放。 428 「就算我有這些恐懼,」他說,「我也只會把它們推出窗外。」 我一直在想下面這個問題:「重新開始什麼時候嫌太晚?」而我總是聽人強硬的說,「永遠不嫌晚。」我覺得這種思考太單向了。當然會有太晚的時候,不是嗎?可是我想不清什麼條件下會嫌晚。我問的每個人都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哲學,也就是,如果你沒退路,自然就不怕了,可是我還是想不通這是什麼道理。席德尼似乎就不怕從化學教授變成小律師,使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他的言下之意是,社會地位的遊戲以及為競爭而競爭,主要都是年輕人為尋求自我證明而刻意做的事情。如果你了解自己的價值,這種事就容易處理多了。「我只是沒興趣跟任何人競爭而已。」他說。 431 他愛法律。他有個喜歡猜謎的腦袋,而案件就是謎題──時間關聯,前後對照,事件動機等。也就是說,法律對他來說不只是種心智遊戲──他必須表現得非常傑出,才能克竟全功。他不在意作偶發性白領犯罪案件的辯護人。「我貢獻了三十年給這個國家,有權利自娛一下。」他會花整個下午在他常去的餐廳,喝光整瓶酒。有何不可?就像席德尼以各種方式所指出的,「所謂道德,就是不要把目標放在不能讓你有任何工作自由的事物上。」 常有人打電話給他,想知道他成功的秘訣。他沒有秘訣,只是保持不動,堅忍不輟,直到機會到來。在他最喜歡的一集《警察辦案》中,一個專事併購的銀行家發現,他的人生方向根本不適合任何一個人類。「那很像我的感覺。」席德尼回顧說。「而我抓住了重點,知道必須趁我整個人的機能還相當完整時想個辦法,不要浪費掉我的餘生。」 433 「你還沒想清楚沒關係,只要一直有在想這件事就好。」 439 如果你一開始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就很容易花上那麼長的時間。不過卻很值得。 444 一個意象造就了這番成就──一年拯救兩萬條命。喬並沒有發明一種療法,他只是發現早已存在的東西。就這一點而言,可以說他運氣好,可是如果他從來沒去找過,就永遠不會找到。我認為這是積極追求自己大目標的極佳示範──追求人生目標並不需要是天才或英雄。只要你不斷追尋,就會有所發現。 452-453 丹尼的故事更增強了我在本書研究過程中所學到的許多教訓。耐心、長程計劃、彈性。當你擁抱你真正認同的價值時,你會發現自己擁有從來都意想不到的豐沛力量。沒有任何目標會嫌太大。 456 可是我寧願幫忙,而不只是旁觀。我寧願有一顆心,而不只是有大腦。我寧願把實情暴露得太多,而不是太少。我寧願跟陌生人打招呼,而不是對他們退避三舍。我寧願對自己有這些了解,而不是擁有更多我並不真正需要的金錢。我寧願擁有一些可以去愛的東西,而不只是想讓你覺得我很行。 457 我不認為本書所介紹的故事就是所能找到最精彩的故事,不如說它們只是碰巧進入我人生的故事罷了。每當我聽到一個故事,我會願意儘快跳上一班飛機,並且誠心誠意面對他們。為了親自了解這些人,我可能長途跋涉去拜訪他們,可是我不會長途跋涉去發現他們。 如果書裡有些故事很精彩,那只表示精彩的故事到處都是。如果有些故事很有啟發性,意思是到處都有啟發人心的故事。如果有些故事很平凡──我認為它們都只是平凡故事──那表示到處都有平凡的人敢於真誠面對自己。 剛開始著手這本書時,它只是個模糊的想法。……我動手工作,想找出辦法來。我不知道事情會怎麼發展,不過這似乎是我所需要的,大膽朝未知邁進,只有靈感是唯一的嚮導。 458 我的看法是:通常我們有的只是種隱約的念頭,也許來自我們讀到的一篇故事或與人短暫的會晤,是一種好奇心,一種內心溫馴的聲音在低語,其餘的部分就要靠我們苦心琢磨出來。只有那些願意傾聽、真正關心的人,才能追求到豐碩的成果。 460 人們想找到自己真正有熱情的工作。提出好處和誘因都只是妥協而已。教育的確很重要,但是並不夠──太多受過最好教育的人都只發揮了部分能力,不確定自己在這世界的位置,對現代文明的生產動能貢獻得太少,覺得自己仍是個旁觀者,彷彿始終沒有真正發揮自己的潛能。我們需要有更佳的引導,我們需要鼓勵大家找到自己鍾愛的立足點。如果人們喜愛自己的工作,產能就會爆發出來。如果每個人的工作都能適得其所,我們就等於開採到了極具爆發力的潛在產能。這不是用統計數字可以衡量的,卻是個極重要的經濟議題,是我們一直忽略了的天然資源。 462 以前我以為有些工作很「酷」,比其他工作更能激起人的熱情,現在我知道熱情其實根植於深刻的體驗中,所以任何地方都可能產生熱情。以前我以為人生像是一長串供人選擇的菜單,現在我則認為其實人只能選擇真誠的面對自己和他人,剩下的事情倒比較像是掀開蓋子,或剝去外皮,不過是發現我們本來以為自己沒有的天賦而已。以前我珍惜初戀的天真,現在我則珍惜得來不易的愛情。以前我想改變世界,現在我則敞開心胸,讓世界來改變我。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坡.布朗森
作者其他作品
出版社簡介
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39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