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島遺珍:臺灣漢人書畫圖錄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116186
<內容簡介> 終究要來的!時運到了,我可能有機會等到一個新時代的到臨。終究也要去的!文物收藏久,相處久了,會有感情。此時卻已到了我與它緣散,而它該緣起的階段了。我居然會被稱為收藏家,初聽狐疑,渾身不自在。聽多了,久假不歸,感覺漸趨麻痺,好像真有那麼一點收藏家的影子。但人貴自知,如果我還和「收藏」兩字沾得上邊的話,絕不在我的收藏有什麼了不起,而在我的收藏帶有理念。我因無明風動而收藏,因收藏而有理念,因有了理念而更想收藏。有理念的收藏會熾熱收藏者,燃燒收藏者,遂以為天下大事即在文物,文物即為天下之大事。張岱說:「人不可無癡」,張岱是晚明妙人,中國史上一等一的大賞家與大玩家,他的話是行家之言,愛到癡心即是魔。嗜好只有走到如癡如魔之境,才可深入箇中三昧。但嗜好如要發揮作用,只是癡魔的強度仍然不夠,因為熱度不太夠。真正的嗜好要結合理念,它才可發光發熱,克服現實並化身為現實。沒有理念的文物收藏,其效果就是陷於主觀意識層面的賞、嬉、遊、觀,清玩雅集。嗜好化為現實,談何容易?又豈只是加上「理念」兩字即可了得?文物如果是個理念,理念要完成自己,不見得可以一步到位,它通常需要迢迢遠行,於山窮水盡之際,才會忽然有個豁然開朗處。它要發揮作用,通常需要與各種文物、空間氛圍、歷史社會脈絡、還有有力的詮釋者結合,才可收得效果。很明顯地,大部分的收藏家沒有收藏的理念;即使他有理念,不見得有財力;有理念、財力,不見得有能力;有理念、財力、能力,仍然不見得可以成功,因為沒有碰上恰當的時代機運。文物的理念是社會性的,歷史性的,這種總體性發展之契機因緣聚會而成,不是任何人可以依主觀掌握的。收藏家是否有機會兌現他的理念,是要帶幾分運氣的。時運如到,而理念倘不能化為現實,那麼,不只藏家的精神能量有問題,他的身體也會出問題。因理念有動能,理一則動氣,氣不通則淤,則鬱,則噎,則噫。不說別的,單說文物有了規模,收藏久了,保存就是個問題,此時興趣就會變成責任,責任就會壓人。責任如不要成為負擔,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負擔,讓有力者負之而走。有聚必有散,這是收藏的鐵律。理念抓住了我,我代理念服務,社會付給我薪水,歷史給了我機會,我從社會的不同角落蒐集了、也重組了文物的功能,再將此文物的意義交給了歷史,這是樁公平的交易。我買空賣空,緣聚緣散,聚則成歡,散更大喜。我於熱鬧紅塵作道場,於拍賣入札會四方響起的吆喝聲中,如如不動,我的陳年收藏之病,或可一朝懸崖撒手,仰天一笑而癒。人到世上是來結緣的,由緣有我,我結諸緣。沒有一個人的主體性可以大到自己決定自己,自己就是自己。「我」是代名詞,沒有本質。世世代代,萬人如海,人人有「我」,人人皆「我」,「我」隨時要被取而代之,被他人填補進去的,何必那麼「我」?人名的專有名詞留著自己享用就好,一期一會,親朋方便交流即可,也不需要太「我」。不管多偉大的主體曾作出多偉大的事業,他終究是在文化風土中展現身手的。長鯨縱浪大海,牠的生存活動何曾片刻脫離過大海?典藏有理念附身或有理念顯聖(incarnation)的文物很累,責任給人熱力,也給人壓力。我將文物捐給我服務近四分之一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