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佛:它是宗教,也是文明
<內容簡介> 許多人虔心向佛,可曉得什?是佛? 心即是佛,佛性就是人性,在當下即是四處皆有的現實境遇中,隨緣應現,遠離顛倒,善莫大焉。 釋迦牟尼當年要求他的信徒們做到的,不過如此。 梵宇琳宮,晨鐘暮鼓,拈一瓣心香,搖一聲鈴杵。 仰望似乎唯有佛陀才會有的各種不可言喻的微笑,您可曾想過,在這微笑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是仁慈博愛,對眾生苦難的深切同情?還是靜觀默思,早就看破滾滾紅塵,洞察人間一切鬧劇?釋迦牟尼最偉大的奉?,在於它為人類提供了一個終極觀念和一個彼岸世界,使人類如夢忽醒,在理念上建立起不朽的期望。 所以,當一種宗教,不僅愚昧者對之膜拜,智慧者也為之傾心,古老的啟示已標懸千載,卻一再引出新的詮釋,就在告訴我們,這宗教學說裡面,必有人類智慧的靈光。你看,人們常祈盼的世界和平、莊嚴國土、拯危濟困、救死扶傷之類的美好願望,原來均直接間接地出自佛家語,佛教在學術上的不朽價值,較多地體現為對人類思辯能力的深化與提高,歷史上每次佛教與政治的對立和衝突,則標誌著動亂和不安,佛教既然是伴隨著人類文明誕生的,在中國也已流傳了兩千年,那它就不會半途辭別華夏而去……如此看來,你就能以更為客觀、更為冷靜、更為主動、更為睿智的態度對待佛教。 <作者簡介> 張曉生 漢族 ,一九四七年生於河南林縣 ,祖籍山東肥城 。早年學習音樂 ,後學醫從醫 ,三十五歲才拿起筆 。主要著作 :《如是說佛》、《走進大內》、《中國古代戰爭通覽》、《中國近代戰策輯要》、《中華古文明大圖集》、《中華佛文化圖典》、《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兵詩窺要》、《野人小草集》、《我們沉睡在清晨》、《從奧林匹亞到萬里長城》、《衝動商旅》、《蜀道》、《統萬城》、《成才經》、《魯迅大辭典》(撰稿人之一)、《文藝鑒賞大觀》(主編)等 。 ★內文試閱: ‧作者序 中華佛教,舉世聞名。 然而,當您來到洛陽龍門石窟,仰望盧舍那大佛那滿臉不可言喻的微笑,您可曾想到:在這微笑背後,蘊涵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是仁慈博愛,對眾生苦難的深切同情,還是靜觀默思,早就看破滾滾紅塵,洞察人間一切鬧劇。 當您步入扶風法門寺,審視那令人難以思議的佛指舍利,流覽早已發褐變脆的貝葉經卷,您可曾想到:古往今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前來瞻仰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在這裡奉獻出自己最大的虔誠。就連一向敢於向一切傳統思想教條挑戰的毛澤東,對佛教也格外尊重。譬如,當他的衛士說佛教是迷信,有什?好看的時候,他說:「片面,那是文化。」在他的臥榻之側和外出巡視所攜帶的書籍中,總有一部禪宗六祖慧能說法的《壇經》。 所以,無論您信不信佛,您都得承認,佛教在中國是巨大的存在,而且它一直在固執地傾訴著什麼。如果您進而想到,在您讀《西遊記》、《金瓶梅》和《紅樓夢》時,發現其中暗藏的主線和靈魂,其實不是別的,正是典型的佛家意味;想到人們祈盼的世界和平、莊嚴國土、拯危濟困、救死扶傷之類的美好願望,原來均直接間接地出自佛家語;想到佛教在學術上的不朽價值,較多地體現為對人類思辯能力的深化與提高;想到歷史上每次佛教與政治的對立和衝突,則標誌著動亂和不安;想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