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二O一三年體制
這或許是一個失敗的提案,卻指出「民主」新的思考方向。 「2013年體制」是韓國思想家白樂晴於2011年所推出的思考、行動架構,企圖以2012年的年底大選為契機,開創朝鮮半島的新局勢。 雖然2012年最後是由大國家黨的朴槿惠當選,而非在野的文在寅,所以這個計畫未能真正推行。但這本推動運動的小書,不只總結了白樂晴原創的「分斷體制」等論點、直接用來分析韓國的政經體系,更成為訴求一個新政治架構的提案。 所謂「分斷體制」是白樂晴以韓國現實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概念。雖然韓國「分斷」的現實是在1951年就誕生,但1953年「分斷體制」才建立,也就是說,有許多社會機制、利益團體、意識型態,因為「分斷」而得以存在,也因此保護著「分斷」的現實。這在對「統一」多有共識的韓國,成為諸多不公平、利益分配不均的理由。白樂晴認為,未來的政治走勢,無論是福利國家或者是民主制度,都必須面對「分斷體制」這個不存在於西方思想、制度的事實,才得以讓韓國成為更好的國家。 在這本書中,白樂晴認為如要解決「分斷體制」造成的困境,應跳脫政治角度,集結南北內部的改革力量,從民眾的位置思考並創造出新的結構性條件,深化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經濟、社會民主機制,進一步發展福利國家及東亞共同體等概念,一方面解決南北韓的分斷問題,同時推進朝鮮半島民主的發展。 現在世界各國民主體制的設計,大都根源於歐洲「民族國家」歷史的前提,而其憲政制度、代議政治、政黨政治等制度都已證明困難重重,不論是一黨、兩黨或者是多黨政治,都因政黨的內在本位邏輯而與民眾社會生活情況漸行漸遠。各個地區必須創造出新的、更為開放、更接地氣的民主形式。 基於殖民地國家及民族自決等歷史背景,「分斷體制」成為亞洲特有的政治形態。白樂晴在這本小書中在「分斷體制」這個大前提下,提出「2013年體制」為韓國因應方式;其他歷史背景相近的亞洲國家,該如何面對自身在「分斷體制」下的衝突與困境,或許才是我們最需要與這本小書,以及與白樂晴對話的意義。 ★本書特色: 這是韓國思想家白樂晴為亞洲特有的政治形態「分斷體制」,提出的思考、行動架構。雖然因韓國大選結果未能施行,但或許能為歷史背景相似的亞洲國家指出更接地氣「民主」的思考方向。 ★內文試閱: 二、何為二○一三年「體制」? 無論如何,李明博總統二○一三年二月就要下台了,即使繼任者仍來自大國家黨,即將到來的也是「後 MB」時代;若在野黨重新執政,那就將再次出現了政權交替。無論出現上述哪種情況,我們都不能僅滿足於跨越「失去的五年」,重返此前的狀態。 為克服八七年體制而發揮國民潛力的時期 之所以一定要為「二○一三年」加上「體制」一詞,其原因正在於此。正如「八七年體制」這一概念是用來表現韓國社會因一九八七年六月抗爭而發生的巨大轉折,「二○一三年體制」也意味著要使二○一三年以後的社會發生足以被稱為又一「體制」的巨大變化。這裡的「體制」相當於英語中的「regime」,相較於「system」,「regime」一詞的體系性較弱,而「二○一三年體制」這一用語本身也許還會被其它用語代替,例如,如果著眼於可能成為轉換契機的二○一二年的兩大選舉的話,它也可稱為「二○一二年體制」,而如果二○一三年之後的變化在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