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社會工作(實踐大學54)
以「族群相對論」的思維, 著眼「多元族群」為經、「社會工作」為緯, 構思建構助人專業於多元族群中的思路與作為。 如何讓台灣的閩、客、外省、原住民、新住民等五大族群得以共存共榮 以「族群相對論」的思維,著眼「多元族群」為經、「社會工作」為緯,構思建構助人專業於多元族群中的思路與作為。 以「族群相對論」的思維, 著眼「多元族群」為經、「社會工作」為緯, 構思建構助人專業於多元族群中的思路與作為。 如何讓台灣的閩、客、外省、原住民、新住民等五大族群得以共存共榮 以「族群相對論」的思維,著眼「多元族群」為經、「社會工作」為緯,構思建構助人專業於多元族群中的思路與作為。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概說 前言 觀諸許多國家是由多元族群共同組成,但常常會以單一民族的思考方式來制定整體社會制度,獨尊主流文化,形成文化霸權,忽視甚至打壓族群間個別的特色、語言和習俗。然而,分析美國於經濟、軍事、科技能獨步全球,與該國建國以來積極朝向:爭取優秀人才、廣納全球智慧、活絡市場經濟,是促成富強的重要推力;開放的美國,能吸引到世界上最卓越的人士赴美定居——這是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跨領域的意見領袖、最新的科技進展,多集中在美國的原因。體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宏旨。 「族群社會工作」強調族群關係的和諧發展,族群關係係指在民族群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平等的溝通、互相的尊重和共同的學習等關係,族群社會工作重視多元文化能力的技能、知識與價值,以及服務不同的個案人口群。「族群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在各族群間的專業服務,以多元文化能力對社會各族群提供助益,在服務案主時,所提供的增權、賦能以及服務、評估、介入時,能符合並考量案主的價值與文化上的差異,以便有效提供助人的專業服務。 壹、國際移民的社會觀察 當台灣社會逐步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這些新住民的影響力正逐漸地凸顯出來,也衍生許多家庭、婚姻、社會、文化及教育等的新氣象。學者Banks(1989)提出:多元族群的教育目標在於引導學生對不同文化、種族、民族與宗教團體發展出正向、積極的態度,協助學生免於成為歧視的對象,幫助學生具備可以成功學習的能力並產生信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不但認識自己的文化、特質,也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質與觀點,進而能夠使彼此之間相互了解,互相接納、尊重。 社會工作對滿足社會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政策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及政治制度的安排,強調社會政策的價值,面對國際移民於專業服務上能充分認知相關理論,以建構合宜的作為: 一、推拉理論(Push and Pull Theory) 「推拉理論」的概念主要源自於英國學者拉文斯坦(E. G. Ravenstein)所提出的「遷移法則(the laws of migration)」,強調遷移行為是由於遷移者對客觀環境的認識,加上主觀的感受和判斷所形成的決策行為。一個地區對遷移者而言,則同時存在著吸引某些人的拉力、排斥某些人的推力,也有些因素對某些人而言無關緊要,其存在影響著遷移者的遷移決策。人口的遷移主要取決於兩地的推力與拉力效果,當一地區的推力大於拉力時,會導致居民遷移的現象,當一地區的拉力大於推力時,則會吸引居民的遷入。移民研究多以「推拉理論」詮釋國際移民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