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死去:一個神聖旅程的總結
在人生的盡頭,你想看到什麼樣的自己? 我問醫生,最悲觀的預後是多久? 「三個月。」 最樂觀呢? 「三個月。」 從現在起,我只是在管理自己的死亡…… 菲力普‧顧爾德,英國政壇出了名的才子、策略家 他是布萊爾登上首相大位的推手,也是改造工黨的重要功臣。 但正當他意氣風發,卻被診斷出罹患食道癌,此後展開漫長的抗癌之路。 當癌細胞第三次佔據他的身體,他決定,不再做無謂的奮鬥, 選擇『接受』死亡必定到來的事實。 接受,讓他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菲力普稱這段時間的自己進入了『死亡地帶』 (Death Zone) 縱然身體飽受折磨,但精神卻進入前所未有的滿足與豐饒…… 這本書是他在人生盡頭的領悟,也是他最後留給世界的獨白…… 「我不知道我會去到哪裡,因為那是由大海決定, 但重點不是目的地,而是騎浪的輝煌。」 ★ 媒體推薦 ◆這本書帶給你愉悅、平靜。──英國前首相 布萊爾 ◆讀了兩遍,我還是熱淚盈眶……強烈建議你,讀讀這本書。──小說家 Justin Cartwright ◆充滿啟發,無比感人。──英國《獨立報》書評 ◆顧爾德為我們樹立了令人欽佩的典範。──Sunday Times ★ 內文試閱 前言 來自死亡地帶的訊息 /基思.布萊克莫爾Keith Blackmore 二○一一年六月十五日,我第一次拜會菲力普.顧爾德。《泰晤士報》的主編詹姆斯.哈丁(James Harding)和我一起去到他位於攝政公園附近的家,原以為會看見一個奄奄一息的人。沒想到他卻充滿生氣:原來,醫生剛告訴他,他還有最長一年半的時間可活。他喜氣洋洋而健談,正計畫與太太蓋兒.瑞巴克(Gail Rebuck)到義大利度假。 我們拜訪菲力普,是要討論他記述自己接受食道癌治療的長文如何處理(本書的頭幾章便是由該文構成)。他態度熱切,希望可以有盡量多的讀者讀到。但因為篇幅超過兩萬字,處理起來有點棘手:對報紙連載來說嫌太長,出版成書的話又太短。但他還是希望《泰晤士報》能夠全文刊出。有鑒於這文章充滿震撼力,詹姆斯最後決定一字不漏照登,每天發表四頁,一星期連載完畢。 我們商量好,設法在每一次連載的最後留下懸疑,讓讀者第二天會想要知道後事如何。菲力普覺得這個點子很讚,樂於看到他的文章類似驚悚小說。我們決定給文章取名為「未完的人生」,以跟他談論政治的大作《未完的革命》相互呼應。 菲力普非常積極參與連載事宜,不斷用電子郵件轟炸我們,堅持要親自寫圖說和校對。他和蓋兒還接受了專欄作家珍尼斯.泰納(Janice Turner)為《泰晤士雜誌》所做的訪談,內容感人。 那篇連載文章獲得極大回響,無疑給《泰晤士報》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報社網站的留言板和收發室都湧進了大量投書。 ◆我要說的,請務必幫我傳出去 菲力普在兩星期後出發去度假,又計畫為將要出新版的《未完的革命》添加二十頁篇幅。事實上,他最後新添的篇幅是一百四十頁。 我們也同意連載這個部分,所以不時會與他互通電郵,打聽進度。校樣在九月送到他手上,不過,菲力普當時已知道自己癌症復發。 這完全沒有減少他對連載事宜的熱情。再一次,他想要事必親躬,老是跟我爭論小標題該怎麼下,不斷催促我,務求他的信息能準確傳遞出去。他還表示想要把〈未完的人生〉續寫下去,這次不只談他的癌症,還要談下一階段的治療方式和他對死亡的感想(他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