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四川:四川之創始、創傷與再創
四川之創始、創傷與再創
四川被稱為「中國的縮影」。在這本講述四川人、四川魂的書裡,我們將看到古蜀國的靈動、老四川的博大、新四川的堅韌與包容,以及四川與中國息息相關的命運。 創四川 在中原人的眼中,蜀人面目詭異。歷史書中記載古蜀人蠶叢氏和他的人民是「縱目」。幾位國君的名字也頗為奇怪:「蠶叢」「魚鳧」「杜宇」「鱉靈」。 詩酒四川 隨著古蜀人的遷徙與合流,古四川漸行漸遠。而由秦漢南來的中原文化與古蜀文明的碰撞,逐漸孕育出一個千年繁盛的四川——一個屬於李杜與蘇軾、壯麗奇瑰的詩酒四川。 新四川 元末和明末的兩次戰亂讓天府之國兩度變為荒野,而明初與清初的兩次大移民,又讓這個富饒盆地絕地重生。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則更具決定性意義,奠基、固化了現代四川的面貌。 四川與中國 四川常被看做是中國的後花園,平日與世無爭,但每當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四川總能一次次站出來,充當著保衛家國、接續火種、絕地反擊的根據地。 四川魂 在今日之四川,對於國家民族的前途,必定要有這樣一種認識——必定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態度,必須抱著「有了四川,有了四川人,中國終究要強盛起來」的決心。 ★ 書籍重點 本系列共有五本,屬於為知識份子打造的歷史批判短文,不僅僅是記錄歷史,同時提供多元化觀點認識世界。 本書深入且全面地探討了四川的起源、歷史演變,以及現代四川各層面的源流,包括人民、語言、菜餚等等。更重要的是,四川的命運與中國環環相扣,在中原板蕩不安時,四川往往充當避難所,或以其人力物力捍衛全中國,唐、宋如此,清代如此,抗戰時期更是如此。清末若非四川保路風潮引鄂軍入川,武昌革命或許不會成功,民國的建立恐怕要延後幾年。因此,若要了解中國千百年來的脈動,就必須了解四川的演變史。 ★ 內文試閱 四川人,四川魂(代序) 歷史上,四川號稱「天府」,地僻西南,物產豐饒。因此,它既被看做是安逸享樂之地,又被看做是狹隘、閉塞、自給自足的象徵。艱難的蜀道以及重岩疊嶂的三峽,不僅僅是四川與外界的地理屏障,更是外人與川人的心理隔閡。 殊不知,無論是蜀道還是三峽,從來就沒有真正隔絕過川內川外的交流。每一次舉國動盪,無不波及四川。秦滅巴蜀,移民萬戶;西晉之亂,世家大族舉家南遷;宋初平定,陝甘移民蜂擁而至;加之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兩次「湖廣填四川」,對於四川的影響,無異於再造山河。形形色色的人群,就這樣翻越崇山峻嶺,穿越急流險灘,在天府之地重新安頓、生根。也就是在這個動態的遷徙和聚合過程中,「四川人」在此孕育,在此生息,在此繁茂。 與「四川人」相生相伴的,是四川精神的成長。與川人的成長歷程一樣,四川精神同樣是一個疊層累積而成的過程,這其中既有以巴、蜀為代表的古四川的靈動,又有以李白、蘇軾為代表的老四川的博大,更有以「湖廣填四川」而來的移民造就的新四川的堅韌與包容……在這期間,每一次巨變,都是對四川之魂的重塑。正是在這一層層累積的過程中,四川精神更加豐滿、更加蔥蘢。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後爆發出來的「四川精神」,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這種文化與精神的數千年的厚積薄發。四川人在群山環繞、千江奔流的巴蜀之地,既安享風雨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