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局:從中國崛起看西方民主的沒落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099595
中國的崛起,被視為當代最為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 這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東西方的關係。 這從西方媒體對中國日益突出的負面描繪中可見一斑。 改革開放之初,西方希望中國按照其模式演變,採取一邊倒的積極支援立場。冷戰結束,中國沒有像俄羅斯一樣,從西方進行制度移植,而是走向制度創新。為此整個二十世紀九○年代,西方對中國的遏制之聲不絕於耳,並且百般阻撓。 中國的崛起,歸功於對內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和對外的全面開放,同時抓住全球產業大轉移和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政治體制在符合國情基礎之上進行的不斷調整,在權力傳接、監督和制約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制度模式。這應該是中國模式的核心要素。 中國的崛起,被視為當代最為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這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東西方的關係。改革開放之初,西方希望中國按照其模式演變,採取一邊倒的積極支援立場。冷戰結束,中國沒有像俄羅斯一樣,從西方進行制度移植,而是走向制度創新。為此整個二十世紀九○年代,西方對中國的遏制之聲不絕於耳,並且百般阻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中國加速崛起,成為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恰在此時,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西方面臨著兩方面壓力:中國模式的產生及對西方模式的替代性效用、西方模式在全球的正當性下降。東西方關係再次處於微妙的波動甚至緊張之中。這從西方媒體對中國日益突出的負面描繪中可見一斑。 中國的崛起,歸功於對內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和對外的全面開放,同時抓住全球產業大轉移和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政治體制在符合國情基礎之上進行的不斷調整,在權力傳接、監督和制約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制度模式。這應該是中國模式的核心要素。 不容否認,中國是當今世界中情況最為複雜、內部矛盾最多、制度建設最為欠缺的大國。這是不可小視的挑戰。制度優劣因不同的環境而異,西方走在了現代文明的前列,有制度因素;中華民族在現代化的征程中,也在創造新的輝煌,我們應當對中國當下的制度模式充滿信心。 ★內文試閱: 1. 制度成功創造中國奇跡 制度,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和基礎。一個國家的先進與落後,也必然體現在制度競爭的結果之上。如果從這個角度審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制度的成功決定了中國再度復興。 中國在世界範圍的落後和挨打,始於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儘管中國後來進行了洋務運動,卻慘敗於小國日本,舊的東亞體系全面崩潰,隨後淪為西方的半殖民地。如果不是西方列強之間矛盾重重,中國早已被徹底瓜分(十九世紀二○年代美國大學課堂上的討論題目之一便是:是否應該瓜分中國)。昔日中國之失敗,顯然在於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要,是制度之敗。 後來,曾在美國生活的孫中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以美國為範本重建中國的制度,並最終於一九一一年取得成功,終結了晚清七十年的屈辱歷史。然而,在中華民國三十八年間,別說中國再度復興,甚至連國家統一、主權獨立的歷史任務都沒有完成。更可怕的是,反而沿著一八四○年以來的下滑軌道加速沉淪:國家進一步分裂,國力進一步衰微。其實,中華民國成立不久,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