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具有無比的力量,可以提昇人的靈魂,可以穿透時空。但人類在物質世界沉淪太久了,心已蒙塵,必須經由鍛鍊,才能淨化,恢復原初之心的力量。 人類是生活在矛盾當中的,這矛盾即煩惱的元兇 如何克服矛盾,正是「正法修行」的課題 正法的定義之一:符合先人的知性遺產 如果說神是掌管宇宙之人、是宇宙理法的體現者,那麼神所傳達的教義,也必須能體現宇宙理法。要體現宇宙理法,就必須有著合乎邏輯的理論。 ★內文試閱: 第三章 內心諸相 4. 做為人的前提條件之三:釋迦的定義──「追求覺悟的存在」 世間存在著兩種人,即原本之人,以及非原本的「虛偽」之人。這兩種人到底有何不同呢?根據釋迦的覺悟,原本之人即是自由自在的人,也就是「心念即為自己」,能夠自由自在地發揮所思、所想以及善念的人,就是原本之人;能夠自由發揮美好意念的人,就是原本之人;能夠依循佛法真理自由發揮的人,就是原本之人。這即是釋迦所思考的原本之人。 5. 第一種束縛——「肉體即人」的想法 當人轉生到這個物質的世界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束縛,讓人遠離原本之人。而這些束縛到底是什麼呢?首先,第一種束縛即是,人們忘記了「人的本質是靈魂」的事實,誤把肉體當成是自己。 換言之,就是被肉體束縛了。一旦人們把肉體當成了自己,人的生活就會被食欲、性欲和睡眠欲等欲念操控。於是,人就沒有任何進步或發展了。 6. 第二種束縛——想要在世間變偉大的想法 第二種束縛,即是想要獲得世間認可的欲望。 人的本質是靈魂,在過去的幾千、幾萬年當中,所經歷的數十次輪迴轉生,就是靈魂的軌跡、道路。然而,藉由持有著肉體、重新轉生到世間,人們在過去的記憶就會被徹底消除掉。因為對於今世的修行而言,這種方式比較有效。假如將自己前世是國王、學者或奴隸等意識,做為出發點帶到今世,那人們就會被此牽絆住,因而無法充分實踐今世的修行了。 7. 第三種束縛——想要從他人索取的意念 第三種束縛,就是「想要從他人索取的意念」,人總是以自我中心來思考問題。以自我中心思考問題,也就是喜歡從他人那裡索取,或總是讓別人為自己做事,可是卻忘了服務別人。「被別人愛」是一件高興的事,然而「愛別人」卻必須要透過努力才能達成。 ……總是一味地向他人索求來生活的話,那就會變成精神上的乞丐,不會有任何進步、發展。曾經努力過的證據,就在於付出的遠遠大過於索取的數量。…… 如此追求讚賞、想要別人褒獎自己、希望別人對自己好的意念,亦是極其自我本位的想法。從人性本來的自由、靈魂的自由等觀點來看,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束縛。 8. 斷除「保存自己的欲」之束縛時,人就能覺悟 前述三種束縛的共通之處,用一個詞總結就是「保存自己的欲望」。在如此欲望當中,包含著想要維持肉體的意念,希望肉體生命得到尊重的意念,以及想要得到別人稱讚、想要從他人那裡索取的意念。 於是,如何保存自己的欲望,或者說利己主義,便會束縛人本來的自由、靈魂的自由,或是寬容之心。換言之,它會把原本悠閒自在的自己束縛起來。它會將人禁錮在三次元的物質世界;「被禁錮」,就意味著一種束縛。 因此,為了還原那個原本自由自在的巨人、強大之人,或抱持偉大力量的人,就必須要斷除如此的束縛,這就是「解脫」的意思。得以解脫之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