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向腦看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270607
  • 出版日期:2012/10/01
科普書的品質與數量,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科普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寫得好,除了要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之外,更要有「好為人師」的熱情,也就是說,永遠要不停的問: 如何才能讓讀者了解手上這些新近的科學知識? 如何激起他們的好奇心? 如何讓他們看到核心問題的本質? 如何讓問題的困境形成懸疑? 如何展現科學解題歷程中的美好推論? 如何讓讀者看到好的科學家就是會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對了方向? 如何讓學生體會在各方研究者一齊搶灘的環境中,終能捷足先登的快感? 還有,要如何鋪陳人類文明進展的史觀,使讀者感受到科學新知的喜悅之情? 當然,寫作的文采,更是使科普著作能感動讀者的最基本原素。 曾志朗本著如此的信念,為了台灣的文明盡心盡力,以從不衰減的熱情,帶領讀者越過知識的高牆,領略科學之美。 ★推薦相關書目: A3401《講理就好》(2001) A3402《打開科學書》(2004) A3403《知書達理》(2004) A3404《理應外合》(2005) A3405《良書亦友》(2006) ★內文試閱: 學會了很好,忘了也不賴! 讓電腦去記憶, 讓人腦有創意。 創意是個非常時髦的名詞,尤其在知識經濟掛帥的現代社會,人人都被要求做一個有創意的人。在提升社會競爭力的政治正確下,這樣的要求聽起來非常合理,而且動機純正。所以我們到處聽到這類偉大的名字與訓詞,但是聽來聽去,總是在談某些因為有了創意導致成功的案例。這些眾多的案例,涵蓋的範圍確實是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而且點子之新穎、手法之巧思,常令人歎為觀止。但是從創意科學研究的觀點而言,這樣的案例再多,對創意歷程的本質之了解也似乎是無濟於事,因為它們都是在出現了成功的結果之後的闡述,對於創意的原委之探求,總是讓人有隔靴搔癢的遺憾。 看到了成功的事實就說有創意,那失敗當然不能侈談創意,落入了「創意為成功之母,而成功為創意之表現」的循環論證,沒完沒了。說的人可以疊積一堆現象、事實及各種因果理論,但就是說不清楚「何為創意?」以及「為什麼有創意?」這就像我們常說這個人真聰明,為什麼?因為他腦筋轉得很快,很有創意;然後又說,這個人腦筋轉得很快,很有創意,因為他很聰明?! 所以說,創意是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但實在是很難界定的概念。研究者一不小心,就掉入永遠在自圓其說的困境。因此,研究者就最好不談什麼是創意,也不要去問創意要在什麼條件之下才能產生。我們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會沒有創意?」這個問題的同義詞是:「大部分的人在困境中為何無法出奇制勝?」也許,問題的核心就在「出奇」這兩個字上,也就是說人太容易習以為常,一旦陷入工作的常規,就很難打破慣例,而且工作越做越順手,就更因循苟且,整個認知系統就越鎖越緊了。 有時候,新的曙光就在一念之間的改變,但那「一念之間」就是轉不過去。用這麼一個問題問學生:「小明早上去爬山,清晨八點鐘出發,走走停停,終於在下午五點鐘到達山頂,拿起睡袋在山上睡了一覺,隔天早上起來,沿原路下山,八點鐘出發,也是走走停停,下午五點鐘到達山腳。請問小明在下山的路上會不會經過一個地點,就是昨天上山時同一個時間所經過的那個地點?」在問學生這個問題時,如果把上山與下山的走走停停講越多遍,則解出答案的學生就越少,但如果告訴學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