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自然科學、歷史到藝術博物館等,全面認識蒐藏的類型、原則、知識、技術、管理及意義 蒐藏是博物館的核心價值。本書不僅全面說明各類型博物館的定義、源起及蒐藏展示重點,更深入探討其技術及意義,期待以此展開博物館的新面向與新思維。 過去博物館物件的蒐藏與管理,往往將物件視為自足的系統,不但較少關懷其隱含的關係與脈絡、也未處理物件與知識系統的關聯性。博物館標本的蒐藏、保存與維護,是再現與創造的綜合體。 相對於過去以登錄表格與物件為中心的標本蒐藏與管理系統,當前標本蒐藏、保存與維護工作目的在於:從事深入的標本與其相關知識之記錄、描述與詮釋、再調查的工作,掌握標本與其相關知識之基本內容、性質與其分布狀況,藉以建立標本之相關「後設資料」知識系統,探索物件資源化的面向。 ★目錄: 001第1 章 博物館蒐藏學導論 019第2 章 博物館類型及其蒐藏品的性質 039第3 章 蒐藏的原則與基本形式 065第4 章 蒐藏政策、倫理與社會 089第5 章 物件資源化與知識管理 115第6 章 物件的詮釋與溝通 133第7 章 蒐藏技術、文化遺產與多樣性 153 第8 章 博物館蒐藏及其超越 159__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王嵩山 臺灣澎湖人。 人類學與博物館學知識,來自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特聘教授,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曾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展示組。 已出版專書二十餘冊。與博物館學、物質文化與族群藝術研究相關書籍為《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物、社會生活、人:泰雅族人的物質文化之研究》、《原住民的藝文資源:臺中縣泰雅人的例子》、《博物館、人類學與文化真實性》等書。 ★內文試閱: .作者序 蒐藏是博物館的核心價值,博物館因蒐藏而實踐與其他文化機構不同的社會文化貢獻。田野調查、收購、捐贈等不同來源的博物館標本,具有知識的、歷史的與美學的功能,隱含多重 的保存與維護需求。處理博物館實體物件,涉及各種事物關係、秩序與意義的超越式的認識與探索。 蒐藏物件既是自成一格的機制,也能影響博物館與其寄身的社會文化體系。博物館蒐藏、保存與維護的理論與實務,處理物件之資訊再現與知識創造不同面向,突顯其與不同能動主體和不同形式的體驗相結合的議題。 過去博物館物件的蒐藏與管理,往往將物件視為自足的系統,不但較少關懷其隱含的關係與脈絡、也未處理物件與知識系統的關聯性。博物館標本的蒐藏、保存與維護,是再現與創造的綜合體,理解博物館蒐藏必須考慮內在的與自發導向的和外在的制約導向兩個面向。此外,博物館標本的蒐藏與管理,是一個追求理性的、簡化的過程,通常無法處理複雜多變的、差異極大的社會文化問題與社會文化需求,因此需要研究者的持續詮釋。博物館標本的蒐藏過 程與管理系統的建構,既涵蓋專業知識、也涉及文化中的個體知識,必須意識到從排他性走向包含性的秩序,從線性的走向非線性的變化之探索。 標本的蒐藏管理不只是基礎科學工作,也重新定義了學科知識,現在甚至因其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