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日記(平裝)
<內容簡介> 這個世界,只要存有絲毫的不公不義,他的名字就不會消失。 拋棄古巴革命勝利成果前往玻利維亞,再度踏上游擊戰鬥之路 20世紀最後的聖徒切.格瓦拉 生前最後日記 ★金獎導演史蒂芬.索德柏 電影《切:39歲的告別信》原著 ★切.格瓦拉遺孀亞蕾伊達.格瓦拉及其子女審定 ★古巴切.格瓦拉中心正式授權版本,32頁精選照片見證行動的力量 ★切.格瓦拉之子專文作序,收錄初版原序古巴前總統菲爾德.卡斯楚〈必要的序言〉 「自游擊隊成軍以來,至今已滿十一個月了。情況不複雜,還頗有田園味道……」 1967年10月7日,切.格瓦拉最後一天的日記,在筆記本寫下游擊隊的景況。 兩天後的10月9日,玻利維亞無花果村傳出槍響, 革命家切.格瓦拉未經審判立地槍決,結束三十九歲的一生。 從參加古巴革命登上葛拉瑪號開始,切.格瓦拉解放拉丁美洲的理想就此開展。 革命勝利後,他卸下官職、走入更多地區的叢林,繼續高舉反抗軍旗幟, 期以游擊戰的星火,達成其「新人」理想的終極蛻變, 一個真正獨立的拉丁美洲,一個真正公義的世界。 「平安無事的一天」,有寫日記習慣的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的日子經常這麼寫著。不同於《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古巴革命紀實》等作品,《玻利維亞日記》這本生前最後的紀錄,成為其最原始、最重要的文本。古巴革命時期的青澀已不復見,在戰鬥中蛻變為新人的革命鬥士切.格瓦拉,一如唐吉訶德,將個人生命意義的實踐與拉丁美洲的歷史緊緊相繫;生命終有盡頭,思想永恆不滅,死後的切.格瓦拉,仍是那個敵對陣營口中,頭號危險的人物。補綴先前遭玻利維亞政府以「安全」為理由而扣留的日記,經遺孀亞蕾伊達.格瓦拉及其子女審定,針對原稿難以辨識的字跡加以說明,與一九六七年由古巴書籍中心所發行的初版相符。 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需要我去獻出我微薄的力量。 由於你擔負著古巴領導的重任,我可以去做你不能去做的工作。 我們分別的時候到了。 ──1965年,切.格瓦拉寫給卡斯楚的信 1965年,切.格瓦拉為了繼續實踐解放工農階級的信念,放棄古巴國籍自古巴出走,將歷經人生最寂寞的一趟旅程。當年的革命,民族的因素強力左右行動的成敗,篤信工農革命的切去剛果打游擊,因為當地勢力的刻意忽視以及美國勢力的左右,這場意圖拷貝古巴成功經驗的游擊戰未能掀起浪潮,他成了寂寞的音符。一九六六年,切.格瓦拉自非洲回到熟悉的美洲大陸,不容停擺,遂繼續投身他生命中的下一場革命,組成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最後的結果,切在這場戰役終結了性命;隨身攜帶記寫的筆記本,成為他生命最後的見證,永遠在革命的路上至死方休;這本綠色封皮的小冊子即是後來的《玻利維亞日記》。 日記首篇寫於1966年11月7日,切抵達玻利維亞首都在某處農場寫下;最後一篇則停筆於隔年的10月7日,其被捕的前一天。日記記錄游擊隊如何開始運作以及被政府軍圍捕;跟當地勢力玻利維亞共產黨的不和,更為格瓦拉游擊隊的失敗種下致命的原因。人力物資等資源皆有限的惡劣情況下,日記裡寫到游擊隊因為語言障礙等問題,難以透過招募當地民眾加入隊伍以強化作戰的能力。游擊戰後期,長年困擾他的嚴重氣喘,在玻利維亞的叢林裡數度大幅惡化,到了幾乎致命的地步;隨格瓦拉健康日益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