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收藏知識三十講
商代人們就能燒製出原始青瓷,東漢時期瓷器的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後經歷代的發展與不斷創新,尤其是鞏縣唐三彩釉中鈷藍的運用和鞏縣的白瓷,長沙窟的釉下彩繪工藝的掌握,都為青花瓷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本書以提問的方式,先後提出三十個問題,詳盡介紹了中國青花瓷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有明確出土年代的青花瓷是在哪一朝代、為什麼說青花瓷在中國陶瓷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術界是如何將青花瓷分期的、青花瓷製作的四要素是什麼、它的製作都經過了哪些生產工序、青花瓷鑒定的內容、依據和方法都有哪些、仿古作假的手法都有哪些、在鑒定瓷器過程中應該掌握哪些名詞術語等,圖文並茂! ★本書特色: 青花瓷素雅端麗,溫潤亮澤,雅俗共賞,中外同愛,而中國與瓷器的英文都是China,二者從來就難解難分,要充分玩味中華文化,自不能不了解青花瓷。周杰倫能以一首青花瓷牽動全球華人的心,絕非倖致。 瓷器與一般書畫有重大區別,除了具有實用與藝術價值外,其製作技術更能展現當時的科技與經濟實力,與時代的命運緊緊相繫,意義非比尋常文物。 本書從收藏的角度入手,歷數各朝各代青花瓷的演進與特色,娓娓道來,讓讀者眼界一新,視野寬廣,品鑑功夫再上層樓,也就更能窺得其中堂奧,領略青花之美,形制之巧,技藝之精,與文化之豐贍流長了,縱非收藏家,亦覺受益良多。 ★內文試閱: 素雅大方而又精巧秀美的明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有何特徵? 中國陶瓷的製作在宋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經由元代的過渡,明代以後演變成幾乎由景德鎮一枝獨秀的格局。尤其是景德鎮明代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礎上,使釉下彩發展到最高階段。當然由於社會背景、帝王喜好、人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原材料和生產工藝的差別,明代各個時期的青花瓷在造型、紋飾、胎釉及款識等諸多方面,都顯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與工藝特徵。現分述如下: 洪武、建文時期(明代初期)。青花的數量和品質都不如元末與明代的永樂、宣德時期。從現有所能見到的青花瓷器看,造型有碗、盤、菱花口盞托、執壺、玉壺春瓶、石榴形罐、梅瓶等,但數量不多。青料主要使用國產料。一種發色為淡藍色,清新明快,色調較為穩定,不暈散。另一種青花發色較為淺淡、泛灰,少有暈散。紋飾布局與題材沿用元代風格,但較之疏朗,多見纏枝花紋。胎質較潔白緻密。釉質多呈灰乳狀,釉面肥潤,白中泛青。洪武青花瓷器不見書年號款,工藝特點是琢器內壁有明顯接胎痕,露胎處均見明顯的火石紅。 永樂、洪熙(洪熙朝只存在一年,不作敘述)、宣德時期,由於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青花瓷的製作在品質上和數量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器型有壓手杯、天球瓶、玉壺春執壺、雙耳扁瓶、梅瓶、碗、盤等等。還出現了很多新器型,有些器型和紋飾受外來影響,如直頸方洗壺、僧帽壺、花澆等。紋飾層次比元代明顯減少,紋飾以外的空間較大,以襯托主題紋飾。青料基本採用進口料「蘇勃泥青」,發色即濃翠亮麗,又凝重深沉,有「鐵銹斑痕」。紋飾布局永樂較宣德疏朗,多見纏枝花、折枝花、龍紋等。胎體潔白輕薄。宣德大器增多,胎體較厚重。釉色泛青肥潤。工藝製作精良,講究修胎。永樂款識少,除壓手杯外無帝王年號款。宣德款識較多,盛行書寫帝王年號款,有四字、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