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九二七:毛澤東、蔣介石之權力轉折元年
國共戰爭向來是兩岸熱衷探討的議題。兩黨決裂的那一年──一九二七年,正是決定毛澤東、蔣介石命運成敗的關鍵年份,之後國共間勢力的拉扯與消長,都可由其中觀察出端倪。 本書作者費時近兩年的書寫,參照無數文獻資料,最終依循歷史主線,由一九二七年切入,交錯敘述了毛蔣政治與軍事上的運籌帷幄;同時,作者也以史料為基礎,發揮想像,描繪出毛蔣各自的生活,如紛亂局勢下,蔣介石與宋美齡及毛澤東與賀子珍的戀愛故事,呈現出他們剛毅強勢的外表底下,仍有著一份浪漫情懷。 全書採人物間相互對話之形式,使鮮活的性格更加立體、生動。無論是研究史實,或想深入認識兩位歷史上叱?一時的領導人物,都值得一看! 公元一九二七年,蔣中正、毛澤東在風起雲湧時代,一個與宋美齡深夜兜風,一個與女戰士賀子珍談戀愛,權力爭霸與感情八卦,一九二七年影響大時代的中國革命!成者王‧敗者寇,不到最後關頭,無法透析歷史! 參閱無數歷史資料,費時十年整的重量級歷史小說,寫實重現公元一九二七年重要的歷史事件! ★內文試閱: 引子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節錄) 有人說:時間可以讓人忘掉一切。 也有人說:讓人忘掉的其實是細節。 為了不忘掉,人們只得去讀那些以文本方式「解釋歷史」的各種著作,不少人以為這些解釋就是歷史的唯一答案。事實上,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就是在這種狀態下變得模糊了,那一篇篇故事,如同一幅幅失焦的畫面,讓人無法看清每個構成歷史的動人細節。 無論用什麼角度思考最近半個多世紀的中國,都不能否認天安門廣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它能構成象徵的第一個重要細節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那個收穫的傍晚,新中國領袖們在緊張的建國間隙來到離天安門正南四百六十米的中軸線上,為尚不知碑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傍晚時分的北京,晚霞美得驚人。西沉的太陽逐漸將白日的萬丈光芒緩緩收回,天安門上空無雲,清澈的天空仍然透著微光,在這個時候,整個廣場竟彷彿大雄寶殿般神聖而莊嚴。 借著天光,百感交集的毛澤東,用濃濃的湘潭國語,念出了他自己親自撰寫的碑文。他的聲音十分有力,每當念到「永垂不朽」四個字時,他的鼻腔會發出一種聲音,那是上顎緊縮而發出的聲音: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八四○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碑文共一百零七個字,分成了三個歷史階段。這絕非是共和國締造者的急就章。 在二十一世紀之前,中國現代史的發端是一九一九年。我們無法知道當毛澤東念到「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這兩段時,他在想什麼?但作為一個思想者,一個即將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情感極為豐富、思想極為敏感的政治家,他的腦海裡不僅僅只會想到那場五四運動吧,雖然那場運動為隨後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批幹部。他一定還會想起老熟人蔣介石,實際上,這是個不能不想起的名字…… 美國著名歷史學者史萊辛格在對二十世紀進行宏觀描述時指出:「這是一個混亂的世紀,充滿了憤怒、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