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小說的歷史,讀來卻如此精彩! 明朝自一五九八年後,逐步邁向衰亡,最終在十七世紀中葉被清朝取而代之;朝鮮李朝自復國之後,更堅定的成為中國的藩屬國,直到甲午戰爭後才被迫獨立;日本在豐臣秀吉之後,進入了長達兩百餘年的鎖國時代,直到美國黑船來訪才開港。而這一切歷史發展,都與「萬曆朝鮮之役」息息相關。 《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是講述明朝萬曆朝鮮之役的專著,作者馬伯庸與汗青花費數年時間,考據中、日、韓三國大量史料,務求為讀者徹底剖析,這場「東亞國際大戰」的來龍去脈及其影響。 萬曆朝鮮之役,是一場影響十七世紀,東亞戰略格局與政治發展的戰役。中、日、韓三國在東亞地區政治、經濟力量的消長,從十六世紀以來即不斷重複,這一切的演變,是如何而來?萬曆朝鮮之役在這中間扮演了什麼角色?為什麼歷史學家對萬曆朝鮮之役的貶多於褒?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中,發現端倪。 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你可以對這段被遺忘的「國際大戰」,以及當時的東亞歷史發展,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與認識。看兩位作者如何化繁為簡,發掘歷史真相,讓歷史說自己的故事。 萬曆朝鮮之役,是一場牽動中、日、韓三國,影響東亞十七至十九世紀外交發展的關鍵戰役,更可說是日後三國間,錯綜複雜外交關係的濫觴。 本書以整場戰爭為主軸,從開戰前三個國家的社會、政治背景概述,戰爭中的軍事發展,休戰期間的政治局勢演變,一直到戰爭結束後三國走向的分析,馬伯庸、汗青以輕鬆而不失嚴謹的筆法,重現了這場長年被人誤解的「東亞關鍵戰役」,讓讀者得以快速掌握這段歷史轉變的關鍵。 透過《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我們可以了解大明運籌帷幄的功力,李氏朝鮮處在兩個強大勢力間的兩難,以及戰國時代日本的急進與狂妄,這正是這場戰役的迷人之處! ★ 內文試閱 公元一五九二年,是明神宗萬曆二十年、日本後陽成天皇文祿元年、朝鮮王朝宣祖二十五年,干支紀年壬辰。這一年恰好位於中國兩個小冰河期之間的間歇期,遼東的氣候還算差強人意,春夏雨水尚稱豐足。這一年的六月十五日,一支中國軍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進入了朝鮮李朝的版圖。 這一次的渡江行動悄無聲息,也沒引起沿途居民的多少關注,但它其實是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個小小尖角,是一起重大歷史事件的開端,是一場宏大敘述的開幕前奏。隨著時間推移,這座冰山會逐漸顯露出它龐大的身軀,牽引出一連串盤根錯節的利益博弈,並最終引發幾個龐然大物之間火星四濺的衝撞。對這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明軍士兵來說,渡過鴨綠江只是個人微不足道的一小步,而整個東亞歷史卻因此而結結實實地朝前邁進了一大步。這一步,揭開了亞洲史上極為重要的「壬辰戰爭」序幕。 然而在中國,這卻是被很多人都遺忘了的一步,也幾乎是充滿了負面評價的一步,同時還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值得重視的一步,從正史上的記載寥寥無幾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也因此,後人對此次戰爭了解不多,到了今天,這差不多真成了一場被各種迷霧掩蓋了面目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