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中的轉捩點:一九四○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094484
<內容簡介> 學者熊培雲在推薦美國記者哈伯斯塔姆的巨著《媒介與權勢》時,說了一句非常到位的話:「天黑道晚安」。熊培雲的意思,許多社會學中的核心問題,如民主憲政、新聞自由、公民權利、法制公平等等,就像天黑道晚安一樣自然和順暢。在這些事關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上,本不該大費周章,儘管順其自然就好。歷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有直行,有曲折,有迴旋,有坎坷,其中的拐點和轉向更是數不勝數。 ★本書特色: 1.知名作家、媒體從業者蔡曉濱先生書寫二十世紀四○年代中國大陸的歷史著作。 2.作者旁徵相關史料、剖析並闡述那個動盪年代中具有「關鍵意義」的幾個大事件背後的意涵,令人深思。 ★目錄: 【代序】長河浪花 中原饑饉 訪問延安 公債舞弊 東北劫掠 重慶談判 沈崇事件 呼籲民主 長春之圍 上海「打虎」 【代跋】從細節看《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薛原 <作者簡介> 蔡曉濱 1955年出生於青島,媒體從業者。近年來致力於自由主義知識份子問題研究,著有《幽暗的航行》《美國報人》《中國報人》等。 ★內文試閱: 中原饑饉 一九四二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 上個世紀的中國,物產貧瘠,生活困頓,內憂外患,戰亂不已,饑饉、瘟疫、天災、人禍,本不是什麼稀奇之事。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 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 這個有正義感的美國記者是《時代》週刊駐華記者特迪?懷特,中文名字叫白修德。 河南饑荒,是天災,更是人禍。災荒顯現在一九四二年的春天。連續的春旱,使當年的小麥大幅度減產,收成不及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國民政府駐河南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以抗戰的名義,強徵軍糧,硬派賦稅,幾乎掠走了農民所有的收穫。軍人們對農民說,支前打仗第一重要,再堅持幾個月,秋糧就下來了。誰能想到,這一年竟是夏秋連旱,種下去的秋季作物?玉米、穀子、高粱等等,連種子都收不回來。農民手中沒有丁點兒餘糧,野菜、樹葉、樹皮都成了充饑的食物,不到年底,已有大批村民餓死。活著的人們,像躲避瘟疫般地逃離家園,踏上了逃荒要飯的漫漫征途。河南的老百姓對這場天災人禍憤恨不已,稱之為「水旱蝗湯」。 《大公報》駐河南戰地記者張高峰,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他奉報館之命於一九四二年底駐站河南,剛一到職便遇上這一慘絕人寰的饑饉。面對滿目瘡痍的豫中大地,張高峰堅定地認為,他有責任將這一切報導出去,昭告於天下。張高峰以河南葉縣為重點調查地,詳細瞭解饑荒的情況,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撰寫了六千多字的長篇通訊〈饑餓的河南〉。張高峰明白,在慘烈而絕望的事實面前,白描,是最有力的表現手段;一個精確的事實,勝過喋喋不休的說理和論證。 張高峰在通訊中寫道: 記者首先告訴讀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萬的人正以樹皮(樹葉吃光了)與野草維持著那可憐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榮再沒有人提起,「哀鴻遍野」不過是吃飽穿暖了的人們形容豫災的悽楚字眼。 河南今年大旱,已用不著我再說。「救濟豫災」這偉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