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編輯書籍資訊
想讀
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工具書
放棄閱讀
移出書櫃
我的評分
毒舌頭與夢想家(軟皮精裝)
4.3
/
8
作者:
Michael White
譯者:
齊若蘭
出版社:
遠流出版公司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9573251026
出版日期:2003/12/01
選擇網路書店
TAAZE 讀冊生活
PChome 24h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科學
科普
歷史
competition (psychology)
science
technology
history
社會科學
無法分類
圖書館
完讀書評
1
劃線註記
0
書評
註記
tglin
寫了書評。
毒舌頭與夢想家
在「青少年勵志」的「科學傳記」之外,《毒舌頭與夢想家》是一本「成人級」的書。TG 認為,正如本書作者「麥可.懷特」不斷地在書中所告訴讀者的,本書並不是專注於負面事蹟的報導,而是藉由當年歷史發展的過程與事件,讓人可以體認到在這些偉大科學家光輝的成就背後,仍有許多值得大家深刻思索的地方。 《毒舌頭與夢想家》(Acid Tongues and Tranquil Dreamer)是英國的科學作家 Michael White 的作品,中譯本由「遠流出版社」所出版、齊若蘭譯,書中列出了八段科學界的競爭、執拗、爭辯事件。以下 TG 分段來聊聊︰ 第一段主要在講述英國的牛頓與德國萊布尼玆對於「發明微積分」的爭論。TG 曾在國中的理化課時,就聽過牛頓的私德不佳;後來接觸到其它方面的書籍,也逐漸曉得在奠定現代物理基礎的巨人牛頓,在個性上的許多可鄙之處。基本上,任何人都無法懷疑牛頓本人在專業上的成就;與許多現代科學的進展不同︰「如果不是由 A 發現,過不多久 B 也會發現。」牛頓對於的古典力學的原創性,同時代學者也都無法推導出相同的「數學原理」。若說「天不生牛頓,力學如長夜」亦不為過。 然而牛頓與萊布尼玆的微積分之爭,只讓人處處見到牛頓人格上的卑劣。雖然今天許多文獻都顯示出雙方皆「獨立運作」得出雷同的方法,且將功勞同時歸予這兩人,萊氏當年亦不介意(其實今天微積分通行的符號,大體上是萊布尼玆的表示法),但牛頓卻偏執地認定對方的剽竊,並發動一切資源與力量,不斷地打擊對手。 第二段則是法國的拉瓦謝與英國普利斯特利關於「氧氣發現者」之爭。雖然普利斯特利是第一位「分離出氧氣」的化學家,但他的詮釋法是錯誤的;法國的拉瓦謝受到這項激發,正確地解讀空氣成分,拋棄不合時宜的「燃素說」,並且奠立今日化學分析的基礎。拉瓦謝並不將發現氧氣專為自己之功,但普利斯特利仍對此耿耿於懷。後世化學學者自然奉拉瓦謝為正統。 失去學術名聲的普利斯特利,窮困不得志,最後遠赴新大陸度過他平靜的餘生。而擁有豐足物質生活與當代學術光芒的拉瓦謝,卻遇上法國大革命後的恐怖時代,被送上斷頭台結束短暫的一生。這似乎是一場老天爺刻意安排的對比境遇。 第三段談到達爾文的演化論。與其它幾篇不同,演化論真正出現舌戰的場合,不在科學社群之內,而是在科學與宗教之間,直到今天尚未平歇。這一段最主要的爭議,並不是達爾文和華萊士誰先享有發表「演化論」的桂冠,而是其後由赫胥黎與韋伯福主教的公開辯論。這場辯論的最後結果,其實絕對不如擁護演化論的教科書上所講的「勝利」;TG 毋寧相信它只不過是另外一場「信者恆信、各說各話」的辯論。 TG 注意到這幾年,美國各州還是有許多類似「猴子審判」的事件發生;影響所及,有些地方的公立中學還是不能在課堂上教授演化論,有些地方則是要在教科書貼上「演化論不代表真實」云云的標籤(好像香煙販售一般,聲明「吸煙過量有礙健康」……)。而在許多以美國的科普讀物中,經常發現這方面的爭論,無論是艾西莫夫、顧爾德、薩根等人,皆出現了推廣演化論觀點,反駁教會的創造論。連哈佛精英界都已認真地弄出個「智慧創造」的「科學」與之抗衡,看來這場戰爭是很難平息了。 TG 身處於一個沒有基督教背景的地方,在這方面自然不會站在創造論的一方。然而再繼而一想,至少在今天的美國教育界,這早已不是科學的爭論了,而是我們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意識型態之爭」。既然演化論無法像「日心說」一樣藉由新的天文觀測技術得出「鐵一般的事實」,那麼我們就只能靜靜地看它一直吵下去了。 對第四段描寫「直流、交流電之爭」的故事,是唯一感到收獲特別多的部分;因為其它幾段,多在其它材料中讀過,唯有愛迪生與特斯拉的爭議,是 TG 自己首次接觸。 印象中,愛迪生的故事一向都是兒童勵志的好故事之一。比如他少年時代在火車上的打工、他發明電燈留聲機等物品、「成功是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努力」……等等。然而藉由這篇故事,才曉得愛迪生的另一面。雖然發明眾多,但卻鮮少獨創;雖然聰慧,但為達目的而奸巧行事;雖然勤奮,但卻熱愛財富。以上或許只涉於私德問題,但他與「特斯拉—西屋公司」的交流電系統之爭,卻是為了自己私利而蒙昧科學真相,散布交流電的不實謠言(甚至電死無數隻的狗……)。這或許是美國本土「發明英雄」黑暗的一面。 第五段是論及二戰時美國發展核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基本上這裡沒有個人的爭端,而是美國與德國的科技競賽。比較有趣的是海森堡的地位。戰後西方的主流思想基調是「反納粹」的,海森堡為著納粹德國發展核能武器、以及他與亦師亦友的波耳的會面,對他在西方的聲名,實在很難明顯地定位。另外,所謂「氫彈之父」 ——不為科學社群所喜的「泰勒」,作者也在本篇中提到他在曼哈頓計劃中的不合作角色,以及他後來對歐本海默的「背叛」。 第六篇是關於「DNA 解構」的研究,在對手(佛蘭克林、韋爾金斯與鮑林)相當接近的競爭條件下,最後由克里克、華森這組拔得頭籌。以作者的觀點,認為克里克、華森能夠搶先的原因,是在於人格上的特質。佛蘭克林因為個性上的孤僻,缺少了與同儕之間的交流互動,以致於錯失了太多關鍵性的質料。 TG 在這一段故事中,聯想到目前科學界的發展現況,似乎一直重覆著這種模式︰每組人馬都要搶先發表才算成功。也就是說,現在的科學研究早已不是牛頓那個年代可以自己或一兩個人做出來的了,必定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才互相合作,而且是「團隊」性質的參與者,得其名的不過就是領頭的那兩三個人;另外,由於真正「原創」的研究題材愈來愈難找,大家幾乎都在差不多的時間、擁有差不多的資源、為了差不多的目標,為的就是「搶先」一步對手達到研究成果。TG 大學的一位學長是當年超導體研究的專家,有一回他回校演講時,我們聽到的重點不是他研究的理論或內容,而是不斷地聽他「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比其他競爭團隊更高的超導溫度」;當時青年的熱血,在聽完後似乎感到某種悵然…… 第七段則與前述的核子計劃相仿,是關於兩個強權國家——美國和蘇聯——對太空計劃的競賽。作者詳細地述說兩個國家如何發展現代的火箭,並以最後美國成功登月做為這種競賽的終點。 第八篇則是提到美國軟體競爭(微軟的蓋玆與甲骨文的艾利森)的經過。由於這個議題可能還是「現在進行式」,很難講目前的情況就是「結局」。然而作者在這一段提到一個論點,令 TG 稍微思考了一陣子,也就是「科學家」的定義。 作者提及這些軟體大亨或許也可以稱作新型態的「科學家」。雖然 TG 第一個反應是「不以為然」,總覺得他們比較接近商業而非科學。不過作者後來的解釋,認為近代傳統上所定義的「科學」幾乎是扎根於「定量的數學」、「可以重覆實驗」,而「Computer Science」卻又比土木工程師運用到更多的數學,難道不能成為另一種極端例子中的「科學人」嗎? 的確,這種論述或許成立;而我們無法接受這種說法的根源,可能還是在於它直接與金錢扯上關連,與我們印象中「科學家」的清高有點差距。古今中外都一樣,只要沾上銅臭味,彷彿清流的立場就立時降低。不過回頭一想,十七世紀的歐洲,許多有成就的科學家,其身分就是貴族、或至少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才能有餘裕發展這些「嗜好」;乃至於今日,科學院、研究所等發展科學的機構,不也是由政府「扶持」的單位嗎?現在,只不過又多出了以「大財團、資本家」來「供養」研究的另一條途徑罷了。想要兩袖清風地研究學問,無論在什麼年代似乎都是不切實際的。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相當好的科普著作,值得大家閱讀並重新思索。 (發表於 2006.7.11.)
讚
回應
分享
作者簡介
Michael White
作者其他作品
出版社簡介
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社作品
相關書單
書單
新增書單
在
22
人的書櫃中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