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四講
<內容簡介> 瑞士漢學家畢來德 引用大量西方學術思想 使讀者更了解莊子思想的西方解讀方式 本書自2002年在法國以法文出版後,再版多次,在西方漢學界和普通法語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作者在書中跳出了自郭象以降的莊子解釋傳統,提出了以「動能機制」等概念理解莊子的新思路,對莊子原典做出了獨到的闡釋。作者還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學術思想,以幫助西方讀者由其已知的事物出發,從而更直接地去把握莊子的思想。本書中文版的問世必將有助於中文讀者進一步了解一種新穎的莊子思想的西方解讀方式。 ★目錄: 中文版序 原序 第一講 運作 第二講 天人 第三講 渾沌 第四講 主體 <作者簡介> 畢來德(Jean Fran?ois Billeter) 1939年生於瑞士巴塞爾,於日內瓦大學法國文學系畢業後在巴黎學中文,1963-1966年在北京留學,於北京大學學中國古典文學,後又在京都、香港、巴黎深造。1972-1999年任日內瓦大學講師、教授,創立了中文系。 他的研究是多方面的。社會學方面的著作有《論中國的「階級身分」》、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有《受非難思想家李贄》,美學方面的著作有《中國書法通論》,哲學方面的著作有《莊子四講》及《莊子研究》等。其著作和學術論文均以法文發表。 譯者:宋剛 1972年生,成都人,現任教於法國里昂高等師範學院。譯著有蕭沆《解體概要》、弗朗索瓦‧于連《道德奠基》等。 ★內文試閱: 第一講 運作 《莊子》可以有百種讀法,但原則上只有一種是好的,就是能夠準確把握作者賦予他作品及其各部分全部意義的那種。筆者就是試圖接近這樣的解讀──首先是因為它應該是最有意思的解讀,其次是因為這是研究的一個必要前提。如果學者們不朝這樣的目標努力,則始終無法整合眾人的力量,一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因此,筆者的態度是有別於許多漢學家的。他們彷彿彼此心照不宣,久已達成了一種共識,即所謂《莊子》一書,其文本如此艱深,其傳承狀態又如此疑雲重重,書中所表述的思想更是離我們非常之遙遠,所以企圖確切理解它,非為天真即屬妄想。在他們看來,千百年來無數注釋、衍義、解說又附加其上,而這些注解本身也都晦奧難通,所以障礙已呈不可克服之勢。其實大家之所以如此眾口一詞,恐怕是因為這樣的觀念,讓人大可不必細讀文本,盡可以人云亦云,生套些陳詞濫調,或對《莊子》隨意詮釋解說,也不必擔心遭到別人的反駁。 我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這一成見。我採取的作法不是試圖提出一種特定的解讀,而是要陳述自己是如何去嘗試理解莊子的,一方面要闡明我自認為已經取得的一些成果,另一方面也坦承自己遭遇的疑惑,以及自己還在追問的一些問題。我希望能夠讓讀者了解到,當我們本著一種既嚴謹又大膽想像的精神去研讀這一文本的時候,能夠有什麼樣的發現。 我的研究是這樣開始的。有好些年,我翻譯了《莊子》的一些段落,這既是出於對翻譯的喜好,也是因為想與一位朋友討論這些段落的思想內容。在這樣斷斷續續的翻譯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了原作之高明,不只是高明於西方漢學家的各種譯本和所做的各種詮釋,也高明於中國歷代文人及現代學者的諸種闡釋。從此,我對《莊子》原文的興趣日增,同時,對這些二手資料則越來越產生了戒心,導致我最後面對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研究議題:一是《莊子》本身,二是人們長期以來對它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