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吃的全球史

吃的全球史

4.2 / 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8816060
  • 出版日期:2012/07/11
<內容簡介> 罪惡的美味,不管怎樣都要吃! 漢堡從工人填飽肚子的街頭食物,一躍成為速食革命的產業龍頭 .1920年代,美國的學校餐廳也供應漢堡,還稱讚這是「有益健康的好食物」。 .即使在經濟大蕭條的1935年,最早的連鎖漢堡店「白城堡」一年就賣出四千萬個漢堡。 .如同今日知名的神戶牛,十九世紀德國漢堡鄉間的牛隻也是昂貴的高檔肉品,流行的料理方式是將漢堡牛肉剁碎壓成肉餅。 十九世紀中期,大量德國難民湧入美國各大都市。這些移民開設的德國餐廳供應一道用牛絞肉做成的肉餅,稱為漢堡排,美國百年國慶之後更成為舉國喜愛的新菜色。到了十九世紀晚期,大量工人在離家很遠的工廠日夜上班,餐車小販成為他們填飽肚子的最佳選擇,裝備齊全的餐車甚至能現做熱食。為了讓顧客能在路邊拿著吃,因此出現了用兩片麵包夾著漢堡排的「創新方案」。 美國工業化時代出現的漢堡,原本是不起眼的工人街頭食物,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餐飲銷售模式的焦點,也就是造成美國飲食革命的速食產業。在躍居全球性地位的過程中,漢堡藉著順應當地文化和口味成功打下江山,同時更改變了世界。 吃史是一則關於特定食物的動人故事,它說明這些食物如何因為人類歷史的變化,無論是經濟的、文化的、科技的、商業的,甚至政治的與軍事的因素,而成為一種全球性的飲食。最後一章是篇幅精簡的特殊食譜,列出了歷史上各種代表性的口味與做法。 ★目錄: 前言 1漢堡不起眼的登場 2漢堡連鎖店 3麥當勞集團 4複製麥當勞模式的企業 5品嘗漢堡店 6遍布全球的漢堡 7漢堡的今日與未來 食譜 精選書目 網站與協會組織 致謝 圖片出處 <作者簡介> 安德魯.史密斯 Andrew F. Smith 作家、紐約新學院大學食物研究課程講師。所寫關於飲食的文章超過一千篇,編著書籍十九本,包括《牛津百科:美國的食物與飲料》(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Drink in America)、《垃圾食物與速食百科》(Encyclopedia of Junk Food and Fast Food)、《餓死南方:北軍如何贏得南北戰爭》(Starving the South: How the North Won the Civil War)、《馬鈴薯:吃的全球史》(Potato: A Global History)。 譯者:陳怡華 輔大大傳所畢,文字工作者,譯有《神話與傳說:圖解古文明的祕密》、《希臘人為什麼有智慧》、《這就是天堂!我的北韓童年》。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