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看破 沒有說破的潛智慧(平裝)
沒有說破的潛智慧
<內容簡介> 《菜根譚》書名取「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之意。作者洪應明早年曾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向道。集畢生的學識著述《菜根譚》,本書糅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釋家出世思想和道教無為思想,結合自身人生體驗,形成一套出世入世的警語,教導人們從塵世中解脫、修行、把握自我。 《菜根譚》一出,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明代人們對《菜根譚》的評價是:「談性命直入玄微,且會隨著時間的磨礪更加耀眼。」在這部歷久彌新的智慧書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政治家可以找到謀略;商人可以找到機智;僧侶可以找到博大和寬柔;更多的凡人則可以找到安享生活的真諦。 《菜根譚》好似包羅萬象的智慧寶庫,又像一位慈愛的長者,靜靜地敘述著人世百態,教導你如何修性律己,「風斜雨急處,立得定腳」,培養你一顆樸素、純淨的赤子之心,「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告訴你安身立命之道,「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如清風,如細雨,沒有痕跡,卻點滴入心。 靜靜地讀,細細地品,你會覺得菜根越來越香,煩躁的心越來越靜,彷彿生出了一對透視世間的慧眼,心地立時淡然、明澈。 生活中,最好將《菜根譚》閒置在床頭、書桌,心中浮躁時,可常去書中接受洗禮。隨時可以翻閱幾頁,靜悟片刻,把自己的人生慢慢浸透其中,就可以洗去如煙般的浮華,獲取心靈的寧靜。 ★總 序 中國人的處世態度和方法,無論經商治政、人際往來,都有自己的一套經驗。這套經驗是怎樣形成的?這就是文化的薰染作用,是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經過不斷的承襲和發展,逐步形成的。 就處世之道來說,先秦時代有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是儒、道、兵三家,也就是《老子》、《莊子》、《易經》、《孫子》、《論語》這些書籍中所表述的思想觀念。秦漢以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處世的經驗文化主要存於各朝史傳。其中最重要的是《史記》。唐代有趙蕤作《反經》,實際上是對儒、道、兵三家應世作為的總結。唐後,佛家文化日漸深入人心,對中國人的處世態度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到元、明時代先後有《忍經》、《菜根譚》等問世,其特點是多以禪機譬諸事理。至於晚清近代,個人成敗的魅力突彰,以致曾氏的《挺經》及日記、家書,一時為人標榜,影響至巨。 後人為了謀求所謂成功,常常拚命研讀這些經典,甚至不惜刺骨囊螢。結果,因之位至將相、發跡騰達者有之;而因之家敗人亡、身陷囹圄者,又何乏其人!叔孫通以儒輔漢,制禮作樂,司馬遷稱讚他是「漢家儒宗」;叔孫通之後,漢有晁錯、明有方孝孺,也是儒門中人,但都功不成而身先滅,僅得一個「忠」字,留後人哀憫。 學習同樣的經典,應世的結果是榮辱成敗迥然不同,其中自然關涉讀書的藝術和學問。明人鹿善繼說「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周恩來則云「從無字句處讀書」。這是什麼道理呢?須知先賢著作,必有所言而有所不言。所言者,必首先有益於社會人群,其次則有益於一己之身。先賢恐後人為謀一己之私而誤國害人,故前者顯揚,後者隱抑。後人愚魯,不解先賢苦心,往往只善於謀國而不善於謀身,而怨謗「經典誤我」,實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