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境與逆境的距離 只有一步
<內容簡介> 一九○○年前後的日本社會,出現了一股「精神修養」的熱潮。修養書籍的出版大行其道,形成了出版熱,「修養」成為明治時代讀書界最流行的話題之一。 新渡戶稻造的《修養》,就是這樣的時代思潮中,催生出的一部經久不衰的「長銷書」。此書自從一九一一年出版以後到一九三四年就重印了一百四十八次。歷經百年,至今,早已成為日本人修養勵志的經典書籍。 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對青年人講述了作者的修養理念。其敘述的方式,就是用與青年人談心或者心理諮詢的口吻,既沒有理論的鋪陳,也沒有高談闊論,而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令讀者倍感親切。其論述特點也是形象生動、樸實無華。我們從新渡戶稻造對修養這一概念的解釋,就能體會到他的敘述風格。 ★目錄: 第一章 閱讀 一、我從讀書中學到的 036 二、一生受益的閱讀之 042 第二章 逆境 一、沒有人不會身處逆境 048 二、苦難磨練一些人,也毀滅一些人 058 三、處於逆境時,退後一步再行動 086 四、順境和逆境之間也許僅一步之遙 093 第三章 順境 一、凡人皆有得意時 110 二、人在身處順境時,更加容易掉以輕心 115 三、境遇的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121 第四章 處世 一、人在社會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132 二、善用自己的境遇 137 第五章 道路 一、一條人應該走的路 146 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 159 第六章 默思 一、靜思默想是靈魂與天地的交會 172 二、沉默五分鐘 178 三、以體會人生真味為目標 186 第七章 暑天 一、夏季是最佳的精神修養期 196 二、讓散亂的精神盡量歸一 204 第八章 新年 一、新年是重新出發的好機會 218 二、將自己的願望變為現實 226 ★內文試閱: 重返修養(中譯本序) 林少華 當今之世,國人所缺少的未必是錦衣玉食、香車寶馬,也未必是職稱學位和天賦才華,恐怕更是人格修養、心性修養。 本來,中國人最不應該缺少人格修養。因為中國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生哲學、處世哲學。如孔子云「仁者愛人」,孟子云「反求諸己」,老子云「為而不爭」,莊子云「用心如鏡」,荀子云「崇德揚善」。尤其儒學,歷代儒學家都強調修身為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國難當頭「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和先憂後樂「天下為公」的知識份子。為什麼到了現代,人格修養反而成了問題、成了稀有元素呢? 其中原因固然一言難盡,但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的衰落與斷裂,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這顯然和晚清以來外侮內憂、銷魂鑠骨的社會情勢有關。九十年前,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學,被視為封建主義的代名詞,受到空前猛然的抨擊,儒學獨尊的時代至此終結。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限於種種主客觀原因,未能對傳統文化採取公允態度。而一九五七年的「反右」,使得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者的大批飽學之士淪為「右派」,傳統文化的地位愈發風雨飄搖﹑朝不慮夕。及至一九六六年開始的十年浩劫,所有傳統文化俱成「革命」對象,風捲殘雲一般,被「文化大革命」的鐵掃帚,掃進了所謂的歷史垃圾箱。言語道斷﹑思維路絕,莫漫說儒學「反躬修己」之說,就連劉少奇之《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都成了「大毒草」,「造反」之聲甚囂塵上,「修養」一詞殆成反義,危危乎銷聲匿跡。 春風化雨,萬象更新,一九七八年迎來改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