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
完善的熟齡照護,給父母幸福到老! ﹡本書教你全方位「懂老」:察覺老人家的需求與不適,做對貼心的健康照護及生活協助,孝親才能不留遺憾! ﹡本書教你不用「怕老」:儲存健康資本,為自己的老後做好準備,快樂迎接熟齡生活! 人一定會面臨老化的問題,不管你現在是不是老年一族,未來都會是其中一員。老年該如何過得優雅?真正享受樂齡的生活?相信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做到,本書是本貼心關懷老年長者健康的實用好書,也適合成年每一階段的讀者閱讀。 對於中年讀者,可以學到照顧高齡父母的方法,尤其遇到生活相處、健康照護、疾病就醫等問題時,本書提供不少方法可供參考。 對於老年讀者,閱讀本書也能有正面的收穫,只要用心照顧身體,延緩退化、還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對於年輕讀者,本書像是個生命的練習題,但未來一定會遇到,提醒趁早「懂老」,儲存健康資本。 A-Lin(知名歌手)、孫越(終身義工)、朱英龍(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賴東明(臺灣活動發展協會理事長)、謝孟雄(實踐大學董事長)等名人,及黃勝雄(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陳永興(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邱弘毅(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陳亮恭(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等專業醫師人員,真摯推薦本書。 ★內文試閱: 你和父母說話,總是雞同鴨講嗎? 你的父母最近是否常誤解你的意思,老是忘記你說過的事,要人一再提醒,甚至不愛出門,從社交圈中退縮下來…,這可能不是健忘,也不是有憂鬱症,而是聽力出了問題。 王伯伯在兒子的婚禮上,遇見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高興地拉開喉嚨述說好友的糗事,惹得親友笑聲不斷,好友卻尷尬萬分,在旁的女兒見狀,委婉勸說:「爸,別說了!菜要上了。」王伯伯說:「什麼?誰槓上了?」 你家裡有重聽的長輩嗎?重聽者聽不清楚,不但說話的音量大,聽廣播、看電視的聲音也加大,旁人的耳膜可能受不了,他卻絲毫不以為意。 內耳功能退化引起重聽 究竟老人重聽是怎麼引起的?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俊成說,老人重聽是漸進式,不是短時間形成的。他解釋,老人重聽不論是「傳導性聽力障礙」(聲音難以經空氣傳導進耳膜震動產生聽覺)或是「感音性聽力障礙」(聲音難以經乳突震動傳至耳朵內膜產生聽覺),都是年紀大內耳功能退化所致,其他像長期暴露在噪音中,也會導致重聽。 重聽者除了對聲音感受不靈敏外,還會對旁人說「耳朵悶悶的」,這時家人要注意長輩可能有重聽傾向,或是內耳功能障礙導致語言辯識能力退化,「上述都是早期症狀,究竟狀況如何,還是讓醫生診治最好。」林俊城醫師補充,通常50歲以上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重聽的情形,往後每增加10歲,聽力就會減低5~10分貝。 由於老人重聽是漸進式發生,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心理師楊雅明從心理層面將它分為「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及「先知先覺」三個階段。 不知不覺型 納悶聲音怎麼變小了 初期老人家會因「不知不覺」發現周遭聲音變小,而要求家人將電視音量開大,或者說話大聲點讓他聽到,這個階段的老人家會一味希望對方配合他。楊雅明指出,榮民總醫院由於看診的榮民伯伯多,常可看見「大聲公」,旁人看來還以為伯伯在發脾氣或跟別人吵架! 楊雅明心理師的門診也常遇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