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診病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3460466
  • 出版日期:2014/11/01
<內容簡介> 本書在傳統中醫脈診的基礎上,運用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應激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基本理論,對應人體內物質、能量與資訊三大要素之間的關係,探索性解釋現代脈診的基本原理。探討現代脈診中脈管的分層、臟腑的分屬、脈診與辨證、脈診與病因病機,提出現代脈診中新的脈診觀念,介紹現代脈診的方法和技能。 詳細闡述常見病、多發病在寸口脈的特徵,並為每一種疾病附加了脈圖、脈案。試圖用中西醫結合的觀點對傳統中醫的28脈進行全面分析。 作者在本書中首提「滯脈」的概念,「滯脈」的發現,為現代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的動脈硬化等提高了早期診斷率,並可提前進行干預。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現代脈診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血流動力學 第二節 血液流變學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 第四節 應激 第五節 對現代脈診基本原理的總結 第三章 現代脈診的探討 第一節 現代脈診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節 脈管的分層 第三節 臟腑的分屬 第四節 脈象要素 第五節 脈紋原理的探討 第六節 增加新脈 第七節 診脈的方法 第八節 脈的胃、神、根 第九節 察「獨」 第十節 脈「度」 第十一節 脈的均衡性 第十二節 年齡與脈象之間的關係 第十三節 脈診與病因病機 第十四節 脈診與辨證 第十五節 捨脈求證的探討 第十六節 相兼脈的探討 第十七節 客觀因素對脈象的影響 第十八節 兒童、婦女的脈象特點 第十九節 關於脈診儀的研究 第四章 寸口脈與疾病 第一節 常見整體脈象性疾病 第二節 寸口脈的分屬與疾病 第五章 傳統脈象 第一節 浮脈(統洪、虛、散、芤、濡、微、革七脈) 第二節 沉脈(統伏、牢、實、弱、細五脈) 第三節 遲脈(統澀、結、代、緩四脈) 第四節 數脈(統滑、緊、促、動、疾五脈,附弦、長、短三脈) 附:十怪脈 <作者簡介> 范建忠 男,1973年出生,漢族,江蘇如皋人,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江蘇省如皋市蒲西醫院副院長。20歲開始對中醫傳統脈學感興趣,堅持不懈地苦研脈學二十年。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作者改變了現代中醫以問診為先的傳統診療模式,改以切診(把脈)為先,基本不用病人開口,光憑把脈診斷疾病,再與病人陳述的症狀及現代物理檢查相對照,把脈診病的準確率達85%以上。現代脈診,可直窺疾病的病因病機,並可定病位及指導治療,幾分鐘內通過把脈進行科學辨證,然後處方用藥,一氣呵成。 ★內文試閱: ‧前言 脈緣 筆者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祖輩無一人行醫。我在 1988 年考入中醫學校時,竟不知中醫是幹什麼的,只知道有學上,畢業後國家包分配,在醫院工作,是個鐵飯碗。到了學校,開始學中醫時,也不是特別感興趣,就機械地跟著課程在學,畢竟要應付考試。學習的過程中,漸漸地感了興趣,原來中醫博大精深!當時的我和現在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一樣,雖對中醫感興趣,但也不知道工作以後能不能適應病人、適應工作、適應社會,有些迷茫。因為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病人都不太信任年輕中醫,剛畢業的年輕中醫生在臨床上很難獨立展開工作,這是事實。 不過,剛工作不到兩年,筆者就打破了慣例,在當地小有名氣,不是其他,就靠脈診!因為脈診,我可以不用病人開口,便知病情八九。有了脈診,我在疾病的診斷上,準確率明顯提高。有了較高的準確率,同時又能洞察疾病的病因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