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免疫學:有不生病的腸道,才有不生病的大腦,遠離憂鬱、躁鬱、恐慌……,關鍵在腸道!
決定心情好壞的不是你的腦,而是腸! 健康新發現! 腸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腸道製造出來的血清素、多巴胺等才是大腦感覺的源頭。 心理也有免疫學,日本免疫學專家為你解開大腦與腸道間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腦內讓人覺得幸福的物質,其前驅物95%都是在腸內生成的。 .把與大腦幸福物質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運送到大腦的,是腸內菌。 .腸內細菌夠,抗壓力一定夠。 .調節人體身心運作的免疫、自律神經、荷爾蒙三大恆定系統的關鍵是腸道。 心要健康,腸道一定要健康,吃對食物、補充好腸菌,免疫力提高,壞情緒自然不能奴役你! 大腦決定你是誰?錯!是腸道決定你是誰! .動物進化的過程中,最早擁有的器官就是腸道。在沒有大腦的動物體內,腸道就代替了大腦。.生物擁有腸道的時間長,擁有大腦的時間短。 .消化道與大腦擁有大多數接受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 .當人接受外在刺激時,大腦和腸道會同時有所反應,甚至腸道會更快反應。 在人體中,連結心理和生理的機制就是腸!讓腸道健康,你的身體和心理都會一起重獲健康! 現代人的飲食過度精緻,以致腸內好菌得不到所需的營養,且過多的化學物質、食品添加物破壞腸道細胞,甚至迫使大腦下達指令攝取這些對腸道不利的食物,長此以往,大腦的生理化學運作當然出問題。 心會出問題?不僅是大腦問題,而是包括食物、腸道健康的身體整體問題。 遠離憂鬱、壓力、怒氣……第一步要從腸道健康做起! .積極攝取發酵食品,補充好腸菌 .多吃蔬菜、豆類、穀類,補充膳食纖維,提供腸菌所需的食物 .遠離壓力,避免腸內壞菌增加 .避免攝取反式脂肪破壞細胞膜,造成腸及腦的傳導機能衰退 .適量攝取蛋白質提供製造血清素所需的原料 .遠離甜食,保持大腦能量來源穩定 腸道健康、吃對食物、免疫力提高了,憂鬱自然遠離你! ★內文試閱: .前言 近年來,「復原力」(resilience)這個名詞,在精神科的領域裡備受矚目。而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就任後的首次國情咨文演說中使用這個名詞,更讓這個名詞廣為人知。「resilience」一詞的中文翻譯,尚有韌性、恢復力等義。在精神科的領域裡,這個名詞雖然尚未有統一定義,但一般是指即使遭遇極大壓力或陷入逆境時,也能抵抗壓力並恢復的能力,或者用來指稱這個恢復過程的本身。 精神醫學第一次使用「復原力」這個詞,是在一九九○年代,用於兒童精神醫學上。出生時為早產兒、貧困的家庭生活,或者曾有精神創傷等經驗,都是兒童在身體發育和心理衛生上的風險。然而,有些小孩雖然處於這些風險中,卻能不屈服於壓力,擁有抵抗、抒解壓力的能力而順利成長。像這種「雖然身處逆境,但仍社會適應良好」的能力,就稱為「復原力」。 不過, 近年來「 復原力」 被理解為是在「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