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輯刊.第一輯(文學視界54)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作為一部具有國際性研究視域的集刊,主要發表國內外優秀學者在這個兩個研究方向下所撰寫的優秀論文。當下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因此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兩個研究方向下可以雲集文學、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化研究、藝術與文史研究等交叉學科的精英,為他們提供一方具有深度性與普適性的自由學術思想空間。 ★內文試閱: 中國「經學詮釋學」:「怪獸」抑或「事實」? ——中西方詮釋學的匯通性研究 姜 哲 [論文摘要] 在西方學術文化中,「詮釋學」一詞的出現和詮釋學的系統發展均是在「宗教改革」時期。然而,「西方詮釋學」的發源卻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對荷馬的「寓意解釋」及希伯來的釋經傳統。在中西方學術相交匯的語境下,我們亦可借用西方「詮釋學」的概念及理論體系,將「中國詮釋學」的發源「追溯」至「經學開闢時代」。而且,毫無疑問,作為「詮釋學」的「經學」或「經學詮釋學」,必然成為「中國詮釋學的主脈」。「經學詮釋學」與「傳統經學」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要對後者的「基本概念」及「方法論體系」的「條件」或「基礎」予以揭示和闡明。此外,在創建和發展中國「經學詮釋學」的過程中,我們還應不斷反思西方詮釋學歷史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並以此為基礎對「詮釋」在中西方詮釋學中的意義內涵進行匯通性考查。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不以「突發奇想」或「流俗觀念」的方式,進入我們早已不得不進入的「以今釋古」、「以西釋中」或「以中釋西」的「詮釋循環」之中。 [關 鍵 詞] 非目的論;ἑρμηνεία/詮釋;詮釋學;經學詮釋學;基本概念 [作者簡介] 姜哲(1978-),男,復旦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瀋陽師範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比較詩學、經學詮釋學及中西經文互譯等方面的研究。 一、限制與超越:「詮釋」在西方詮釋學中的意義內涵 在《中國「詮釋學」——一頭怪獸?對理解之差異的初步評述》(「Chinese 『Hermeneutics』—A Chimera? Preliminary Remarks on Differences of Understanding」)一文中,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 Kubin)指出:「只要歐洲詮釋學的歷史沒有得到充分的考慮,談論『中國詮釋學』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只有在考查了歐洲有關理解的歷史之後,才能開始尋找中國詮釋學。」 時至今日,距此文的發表也已有七八年的時間了,大陸漢語學界似乎並未正面對此做出理論性的回應。其實,「中國詮釋學」真的是一頭「怪獸」,還是被「想像」或「建構」成了「怪獸」,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然而,無論如何,對於「中國詮釋學」而言,我們確實有必要反覆考查西方詮釋學的歷史,並且不斷反思在其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 1.「非目的論的進程」——西方詮釋學發展史的再認識 美國學者約埃爾•魏因斯海默(Joel Weinsheimer)在《哲學詮釋學與文學理論》(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Literary Theory)一書中對西方詮釋學的起源給出了重要表述:「在語文學(philology)、解經(exegesis)及注疏(commentary)的形式中,詮釋學起源於西元前6世紀對荷馬的寓意解釋(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以及猶太法學博士對摩西五經(Torah)的評注和注疏。」 眾所周知,其後西方詮釋學主要經歷了神學詮釋學(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