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
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
<內容簡介> 班雅明說,漫遊者走過街頭,會聽到櫥窗對著他們低吟。 當推理小說跨越國境進入台灣,我們又會聽到什麼? 作為台灣推理小說研究的第一本專著,本書在「文化翻譯」與「文學場域」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出「身體」與「文體秩序」的研究取徑,將推理小說置放在跨國傳播的脈絡,觀看西方與日本的類型知識體系,如何打造台灣推理文學場域,並進行知識的再生產。 作為方法的「身體」,負載著創作者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文體秩序的欲求,以及典律、美學、科學理性與現代性等「翻譯驅力」,在其上交會、協商而形成的「譯徑」,因此充滿各式在地文化干預後的再生產動能。 身體會說話,它一旦「越境」,便成為文化翻譯的路徑。 ★目錄: 導 論 身體作為方法——台灣推理小說的理論化可能 第一章 跨國移動與知識譯寫——台灣推理文學場域的形塑與重構 第二章 被翻譯的身體——跨語際實踐下的身體錯位敘事與文體秩序 第三章 力的曲線——邁向無限透明的偵探身體 第四章 典律的生成——從「島田的孩子」到「東亞的萬次郎」 第五章 翻譯的在地驅力——身體劃界與空間的再生產 結 論 越境出走的可能?——漫長的告白與告別 後 記 引用書目 各章節原出一覽 <作者簡介> 陳國偉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亞洲大眾文化與新興媒介研究室主持人。 研究領域為台灣現當代文學、大眾文學、推理小說、流行文化、族群論述。曾獲國立編譯館學術論著出版獎助、賴和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獎。 著有學術專書《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五南,2007)。 ★內文試閱: ‧作者序 後記 距離我上一學術專書《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2007)至今,已是七個年頭,這之間我經歷了研究關懷的大轉向,從原來解嚴後台灣純文學小說中的族群論述,到跨國脈絡下的台灣推理小說。這中間,我從一個原來因為具有高度政治性、極為喧囂的學術議題,來到泉源隱隱作響、看似一片荒蕪的應許之地,而我的使命,是要努力將它栽植成一畝歧徑花園。 學術場域中的朋友們總是問我,為什麼會研究推理小說,為什麼會對常人所不欲見的犯罪景觀感到興趣?雖然我總是回答,因為這是一個台灣研究中長期被忽視,但其實相當值得開發的學術領域;這是我們這代,隨著許多師長們從既有學門、領域走出來為台灣文學研究拓荒的五、六年級世代年輕學者,必須負有的使命,建構出這個領域的主體性,開創出這個領域豐富的跨國性。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中說人是「邁向死亡的存有」,推理小說何嘗不是。它的故事雖然總是從死亡開始,但所有角色的一舉一動,最終都還是要朝向死亡的謎底,是一種直面死亡、重臨死亡、珍視死亡,透過死亡的重量照見生命的意義,尋找救贖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有別於其他文學類型,在推理小說中我們傾聽死者的話語,與死亡對話,尋找曾經的生命真相,不僅是安慰生者,更是給予死亡高度的尊重。對我來說,研究推理小說的意義更在於此。 2007年出版第一本學術專書時,父親剛從一場大病中痊癒,那是我生命中他第一次住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