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重力與個人詞源:中國先鋒詩歌論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歷史語境中的詩與思」,是對20世紀80年代以降,在不斷變化的歷史語境下,中國先鋒詩歌發展中的幾個彼此相關的重要理論問題的探討。下篇「先鋒詩歷時性線索中的『範型』」,是對20世紀60年代至今,先鋒詩歌發展史上的幾位標誌性、代表性詩人的研究,如:北島、食指、海子、于堅、西川、翟永明等詩人,並試圖在論述時以個案帶出史的線索。本書旨在勾勒和闡釋中國先鋒詩歌發展的概貌,為此後對先鋒詩歌做進一步的歷史和美學評價,提供相對可靠的起點或某一角度的參照。 ★目錄: 自 序 上 篇 歷史語境中的詩與思 第一章 深入生命、靈魂和歷史生存的想像力之光──先鋒詩歌20年,一份個人的回顧與展望 第二章 先鋒詩的困境和可能前景 一、深入當代 二、可能的詩歌寫作 三、另一種火焰或升階書 四、大眾傳媒話語膨脹時代的詩歌寫作 第三章 精神向度:五組「兩難」境遇的整合 一、個體主體性對整體生存的包容 二、「不純」中生命的「純粹」 三、讓語言本體與功能同時「到場」 四、虛無與充實的現代轉換 五、「飄泊與定居」互為表裏 第四章 貧乏中的自我再剝奪──先鋒「流行詩」的反文化、反道德問題 第五章 「正典」與創造生成的「理解」──現代詩人與傳統的能動關係 第六章 文學的「求真意志」──對現代性寫作的價值基點的思考 下 篇 先鋒詩歷時性線索中的「範型」 第七章 「X小組」和「太陽縱隊」:三位前驅詩人──郭世英、張鶴慈、張郎郎詩歌論 一、郭世英:向生存向藝術擲出的「X」 二、張鶴慈:「掙斷了蛛網般的血管……」 三、張郎郎:「太陽縱隊」的大頑童騎士 第八章 冰雪之路上巨大的獨輪車──食指詩歌論 第九章 讓詩與真互贈沉重的尊嚴──北島詩歌論 第十章 大地哀歌和精神重力──海子詩歌論 第十一章 讓蒙面人說話──西川詩歌論 第十二章 「反詩」與「返詩」──于堅詩歌論 第十三章 女性意識及個人的心靈詞源──翟永明詩歌論 第十四章 精神肖像和潛對話──十位新生代詩人簡論 歐陽江河 駱一禾 韓 東 柏 樺 臧 棣 呂德安 周倫佑 伊 蕾 鄭單衣 大 解 代 跋 我眼中的今日中國詩歌──在2011 年亞洲詩歌節上的主題演講 一、外部環境 二、寫者姿態的變化 三、警覺「泛詩歌」對詩性的稀釋、消解 四、不是「美」,而是「活力」 五、個人化歷史想像力 六、用具體超越具體 七、探尋本土經驗的「裝載單」 <作者簡介> 陳超,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詩學著作 8部,詩集 2部。2005年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魯迅文學獎。2008年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內文試閱: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我國先鋒詩出現了從意識背景到語言態度的重大轉換,直到今天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到它帶來的持久影響。如何描述這一轉換的性質,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其中最通常的方式是按照歷時的詩歌史線索,對朦朧詩之後出現,但在創造力型態上彼此間差異性很大的先鋒詩潮(它們被習慣性稱為「新生代」、「第三代」、「後朦朧詩」),分別做出「事實指認」。目下大部分相關的理論批評著述,依循的就是這樣歷時呈現分別予以「事實指認」的方式。這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