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美德(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的題目也許會引出下面的提問:「你為什麼要用『自私』一詞來表示性格中的善良品質?這個詞彙讓那麼多人反感,他們對該詞彙的理解並不是你想表達的意思。」對那些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作者的回答是:「為了讓你們害怕這個詞彙。」人們對「自私」一詞的一般理解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代表一種具有毀滅性的知識,與其他任何單一因素相比,這種錯誤理解是造成人類道德發展停滯不前的更重要原因。在一般的用法中,「自私」一詞是罪惡的同義詞,它喚起的形象是一個殘忍的惡棍踏著成堆的屍體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他關心的不是鮮活的生命,僅僅是想滿足一時衝動的、沒頭沒腦的奇想。然而,詞典對「自私」一詞的定義是:「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這才是「自私」的準確涵義。「自私」的概念並不包含道德評價,它並沒有告訴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是善還是惡,也沒有告訴我們人的現實利益是由什麼構成。我們一般的社會都強調所謂的利他主義聲稱,為他人的利益而採取任何行動都是善,為自己的利益而採取任何行動都是惡。因此,誰是行動的受益者就成為道德價值的唯一標準──只要受益者是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任何事就都可以接受。但是安.蘭德正是認為,就是在這樣形形色色的利他主義理論體系之下,駭人聽聞的道德敗壞、長期的不公、怪異的雙重標準以及無法解決的衝突和矛盾,便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成為人類關係和人類社會的特徵。目次導言第一章客觀主義倫理學第二章與精神健康相對立的神祕主義和自我犧牲第三章危急時刻的倫理學第四章人類利益的「衝突」第五章人不都是自私的嗎?第六章愉悅心理第七章難道生活不需要妥協第八章怎樣在非理性時代過理性的生活第九章崇拜灰色道德第十章集體化倫理學第十一章紀念碑建告者第十二章人類的權利第十三章集體化「權利」第十四章政府的本質第十五章自由社會中的政府資金第十六章停滯不前是神聖的權利第十七章種族主義第十八章偽個人主義第十九章脅迫式爭論中外名詞對照表 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