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

一個自然學家的性靈探索之路

3.5 / 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319471
  • 出版日期:2012/08/02
本書榮獲一九七九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當代思想類。 本書榮獲一九八○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一般非小說類。 一部真實記錄性靈探索、跨時空的自然書寫經典, 一段遠離世俗追尋生命意義的旅程! 名家感動推薦 傅月庵 (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劉克襄 (自然觀察家、知名作家)、簡媜(知名作家) 他畢業自耶魯大學,卻為中情局工作;他創辦《巴黎評論》,卻一輩子在「在上帝賜予的土地上遊玩」(At play in the Fields of the Lord),老在叢林荒野裡打轉。他寫的書,時不時便在「美國國家書獎」名單露臉。他是作家、探險家、環保人士,更重要的,他是一名禪修者,藉事練心,把生命的每一步,當成一次修行,期待步步開蓮花。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一次喜馬拉雅山尋找藍羊的學術研究,最終卻成了窺看自己內心那頭雪豹的生命之旅。彼得‧馬修森(Peter Matthiessen)生平代表作,跨越時空的自然寫作經典。「道假諸緣,復需時熟」。他之後,只怕少有人能寫出如此扣人心弦的同類作品了吧。 ──傅月庵(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 心智與大自然最無私的對話 是身體的試煉,心念的釋放! 「喜馬拉雅空氣清新,山顯得近在眼前,面對這壯觀的山水,淚水靜靜浮上眼眶。這幾週來不受干擾──沒有信件、電話、不必應付旁人的需求──我的腦袋很清楚,自動自發回應萬事萬物。這種感覺很驚人。……」 一九七三年,彼得‧馬修森與動物學家喬治‧夏勒深入西藏邊界尼泊爾境內的多爾泊區,目的是研究當地特有的喜馬拉雅藍羊。不過,倆人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一窺雪山中最珍貴美麗的傳奇生物--雪豹。 這「自然以待」及「科學研究」兩種文化態度上的差異,在作者以研究者的身分進入藏區這佛學的精神發源地時,形成了不太明顯、卻一再挑戰讀者心念的對立衝擊。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安置自我,都在這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對應中遊移流轉。 全心全意接受現狀,是藏民生存的一種冥想! 書中記錄了藏區山水、藏人生活,以及兩個研究者和一群藏人嚮導長途跋踄翻山越嶺追尋藍羊的成果。但這趟旅程重要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中作者不斷回溯自我生命歷程的禪修思念,以及更令人著迷的藏人生活與宇宙觀,他們雖生活貧困簡拙,性情卻豁達明朗,無私無邪,反而更貼近禪佛的天人合一境界。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一九七九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當代思想類。 本書榮獲一九八○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一般非小說類。 ★內文試閱: 9月28日 被遺忘的桃花源 日出時分,小遠征軍在博卡拉城外的一株巨大無花果樹下集合——包括兩個白人、四個高山嚮導、十四名挑夫。高山嚮導來自尼泊爾東北部那木契市集附近的著名山地部落雪巴族,族人常陪伴登山客爬大雪峰;他們是最近幾世紀由西藏東部下來的佛?徒牧人——雪巴在藏語中是「東部人」的意思——從語言、文字、外貌都可以看出源自西藏。挑夫中有一位也是雪巴人、兩位是西藏難民,其他都是印歐民族和蒙古族的混血。挑夫們大抵赤足,穿著破破爛爛的短褲或大褲襠、馬褲腿的印度長褲,裹著各種舊背心、披肩和頭巾,正對著高高的簍子挑三揀四。除了自己的食物和毛毯,他們必須背負重達八十磅的擔子,用一條拖繩套在額頭,然後吊掛在傴僂的背上。各種登山行程起步前,總有人一再拿起行李掂掂重量,指責負擔過重之類,並且尖聲討價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