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門內

4.2 / 1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8835962
  • 出版日期:2012/10/01
<內容簡介> 日本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 人生最後一年的隨筆── 歷經四度大病與精神衰弱, 看夏目漱石如何懷抱溫柔與幽默, 用最坦白優美的文字, 直視人生的糾葛與美好。 《玻璃門內》書中一共收錄四篇作品,包括與書名相同的隨筆作品〈玻璃門內〉,以及另外三篇短篇:〈倫敦塔〉、〈文鳥〉與〈夢十夜〉。 〈玻璃門內〉是夏目漱石在人生最後一年,陸續發表於報上的三十九篇短篇隨筆。從1910年開始,夏目漱石一直為反覆復發的胃病所苦,〈玻璃門內〉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寫著:「我自去年年底患了感冒後,幾乎足不出戶,每天光是坐在這玻璃門內……」三十九篇隨筆包括夏目自己的內省、對於生死的感悟或哲思、對幼時或故友的回憶,另外也有一些陌生人或朋友不時闖入他的玻璃門內,為他帶來各種出乎意料的事情。 原本就擅長描寫人心細膩之處的夏目漱石,這次卸下小說家的身分,誠實地深入自我內心,也成為後世理解夏目漱石本人的重要途徑。文中的幽默、困惑、彆扭與溫柔是如此真實,在近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有著感動人心的力量。 〈倫敦塔〉寫於1905年,是夏目漱石留學英國時,參觀倫敦塔的遊記。雖說是遊記,作家卻融合了幻想與現實,一面遊歷著眼前的遺跡,一面見到了徘徊此地的歷史幽魂。是夏目漱石比較少見的寫作筆法,同時也能感受到夏目漱石對英美文學的深厚了解。 〈文鳥〉寫於1908年,被文學評論家江藤淳譽為「夏目漱石最美的作品」,描寫主角與文鳥共同生活的片段,文字描述細膩優美,並能感受到主角與自然間的心靈交流。 〈夢十夜〉同樣寫於1908年,夏目漱石聲稱是寫給一百年後讀者的作品,由十個充滿預言與暗示的瑰麗夢境組成,曾在2006年被改拍成同名電影,由市川崑等多位日本知名導演分別執導十夜故事。 ★內文試閱: 一 從玻璃門內向外掃視,採取了防霜措施的芭蕉、結有紅色果實的落霜紅的樹枝、無所忌憚挺立著的電線杆,頓時跳入眼簾,而其他值得列舉的東西,幾乎沒有進入我的視線。我身處書房,視野極為單調,也極其狹窄。 再則,我自去年年底患了感冒後,幾乎足不出戶,每天光是坐在這玻璃門內,所以世上的情況簡直一無所知。由於情緒不佳,書也不大看,每天只知坐坐躺躺,得過且過。 但是,我不時有所思索,情緒也多少有些起伏。不論天地如何狹小,也自有狹小天地裡的事情。此外,時常有人闖進我這個像世外桃源一樣的玻璃門內來。這是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來客,所談所為也總是一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可以說,我是以饒有興趣的態度迎送著這些來客的。 我很想把這些情況陸陸續續地寫下來,又怕這樣的文章給忙碌的人們看了會感到極端的無聊。讓那些只在電車中掏出衣服口袋裡的報紙、瀏覽一下大字標題的讀者看報上載有我寫的這類無聊文章,這將是我的一大罪過。因為這些人整天忙碌不堪,他們看報紙,無非是翻一翻火災、搶劫、殺人等當天新聞中最能吸引他們的事件,或者留意一下能使他們的神經受到相當刺激的措辭辛辣的報導。他們往往是在車站等候電車時買一份報紙,趁著在電車裡的這段時間,藉以瞭解一下昨天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一俟踏進機關或公司,便連衣服口袋裡放著報紙的事都忘得個精光——實在不得空閒。 我將不辭冒著受到這些忙得僅有那麼一點兒自由時間的人們輕蔑的風險,寫些文字出來。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