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歲,一身債務,無依無靠,吃不飽,穿不暖,四處為家,這樣的人能幹什麼呢?流浪!他把在香港的流浪擴大到全世界,世界成了他的舞台。流浪成了他實現夢想的方式,流浪也造就了他的生命。 「用一生的時間走遍整個世界」是我的夢想,沒有任何藉口跟障礙可以阻擋我。 敢於夢、敢於想、敢於踏出第一步,才會有接下來所見、所體驗到的新鮮妙事發生。 不需要學習放下,只因未曾擁有過。 信心就是相信所不見的,而信心的酬報就是得見所相信的。 節目主持人 曾寶儀&謝哲青 熱情推薦 因為沒有家,所以處處都可以是家 因為沒有預設,所以每個轉角都是驚喜 因為不害怕失去,所以每個當下都是擁有 因為停不下來,所以只好「一直走就對了」 Keep walking!阿輝! ── 曾寶儀 ★內文試閱: 《楔子》 二十六歲的那一年,也剛好是出社會工作後的第十個寒暑。當時在香港已經過著居無定所,吃不飽又穿不暖的流浪生活。住在貧民區,每當去吃飯時,看到旁邊全都是一個一個無依的老人孤苦地吃著便當,心裡面就不停地問: 「我的將來也會是這樣子嗎?十年人生眨眼匆匆就已經過了,自己除了負債多了之外,什麼都沒有擁有過。一直只為了生存而生活,只感覺到生命在不知不覺間正一點一滴毫無意義地消耗掉。接下來的幾個十年願意再庸庸碌碌繼續生活嗎?可以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活嗎?」 這問題在去完兩位教練辦的個人潛能開發訓練後就有了答案。聽起來好像是誇張了一點,但說實在的,這訓練真的改變了我下半輩子的生命。因為在訓練中,我學到了:人應該要去追尋夢想。 與其在城市裡過著平板機械的生活,倒不如追逐夢想,浪跡世界。反正一樣都是居無定所、吃不飽,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中總比生活在無目標的工作中好得多。否則,難不成要等到身體得重病或經歷險死橫生的意外,才醒悟還有夢想要追尋? 就算最後會失敗也要去追尋,才能知道自己的極限可以達到哪裡。 在過程中,為了達到目標,學會了用盡一切方法來降低事情的困難度。 因為,重要的是要行走在「活過」的地方,而不僅是到此一遊的結果。 流浪之起始 2005年11月16日 計劃了差不多一年的流浪終於要出發了,目的地是法蘭克福。 昨晚還跟朋友一起吃飯喝酒,到出發前行李還在打包,沒有睡覺。 機票是拜託在旅行社工作的朋友買最便宜的,需要在中東的巴林轉機,但不知怎地,飛機竟然先飛去了曼谷。看著機上的乘客一個一個陸陸續續的離開,在不知如何下唯有裝傻地繼續坐著,靜觀其變。還好,肚子空空地等了兩個小時後,飛機終於再度起飛。 第一次去這麼遠的地方,還要轉機,其實心裡有點緊張,都不知道要怎麼辦!只知道要在機場等四個小時才可以再上機。算算距離上機時間還有幾個小時,此時睡意漸濃,於是決定先睡一會兒。 睡醒後,起身到了佈告版,終於在不停轉動的號碼中找到我的班機號碼,但發現後面多了一個D字開頭,再加兩小時的英文,這讓我馬上聯想到一件不敢接受的情況:「天呀!該不是提早了兩個小時起飛吧!那豈不是已經飛走了,那怎麼辦?」手忙腳亂地在背包中翻出電子翻譯機,才發現那英文原來是「延遲」並不是「提早」,這才鬆了一大口氣。 長途飛行是很累人的。踏出德國法蘭克福機場時,迎面而來的是一陣冷得令人打哆嗦的寒氣,是這輩子從沒有遇過的寒冷。幸運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