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慈善機構、宗教團體、童子軍、博物館、醫院、學校、政府部門等非營利組織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比一般商業機構複雜,而主事者所依靠的,主要是「使命」與「領導」。杜拉克在本書中清楚地點出其中的關鍵,以及營利機構可以從中學習的各種用人技巧和經營策略。
企業界可以向非營利組織借鏡學習的地方
刊登於《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杜拉克曾這麼說,女童軍、紅十字會與基督教會等管理績效良好的非營利組織,已逐漸成為管理實務的領導者。這些組織在制定策略和董事會績效方面,做到大多數企業還無法做到的事,在激勵和確保知識勞動者的生產力方面,他們是道地的管理先驅,足以作為企業的榜樣。
非營利組織如何管理?
基金會、慈善機構、宗教團體、社區組織、醫院、學校以及形形色色的非營利組織,因為沒有傳統的商業底線,他們的管理不是靠「利潤動機」的驅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導。管理大師杜拉克認為他們必須靠管理的理念架構和技巧,為他們制定具體可行的目標、計劃和策略,以便使他們造福人群的使命能順利達成。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之道,靠的不是企業的經營手法,而是「使命與領導」之道。因為每一項使命宣言,都必須反映機會、能力與投入感三項要素,否則勢將無法凝聚組織內的人力資源去做好該做的事。
而「領導」的關鍵並不在於領袖的魅力,而是使命,因為只專注於個人魅力將使領導者走上誤導的不歸路。身為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其職責就是要將使命中的說詞轉換成更精確的目標。理由是使命是永存的,甚至是負有神聖的任務;目標則僅是暫時性的。
這就是為什麼中文書名會用「使命與領導」的真正原因。任何組織都要注意本身的優勢與績效表現,專注外界的需求與機會,且確認自己的信念,具體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