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性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6267686010

  本書承繼西方藝術史學者諾克林、魏瑪莎的女性主義視角,探究明清至當代中國藝術史中的女性創作者及其作品,以及同時代男性藝術家筆下女性形象和意涵之變化。

  緒論首先回顧中國書畫藝術中的女性形象演變:從唐代以前宗教、道德規訓意味強烈的「貞女」,到唐富感官性、宋內省深沉,卻皆不脫男性凝視意味的「美女」,最後到明清時「才女」輩出,女性創作者終於從男性手中取回詮釋女性意象的權力,一些男性畫家描繪女性形象時,也不再視女性為被動的玩賞對象。

  〈才女出青樓〉聚焦於明末青樓才女董小宛,她因夫君的一篇悼念文聞名後世,主流詮釋卻忽略她在一段「才子佳人」姻緣中遭受的委屈,以及儘管為數不多卻盡顯才情的書畫作品。本文即試圖釐清、分析董小宛的傳世作品,並重構其才貌雙全卻命途多舛的一生。

  〈跨越性別的界線〉將焦點轉往唐寅、陳洪綬兩位明代男性文人畫家,指出他們的作品如何顛覆傳統仕女畫:一生坎坷的唐寅率先把閨怨詩傳統帶入仕女畫,畫中女子往往暗藏其對人世的嘲諷和抗議,以及內心最深沉的悲哀,唐寅因此成為歷史上少見以仕女畫來言志與抒情的畫家;陳洪綬則以其自成一家的怪誕風格,顛覆傳統閨怨、育嬰題材,甚至挑戰神祇性別,打破女性形象成見,展現晚明藝術的創新與反動。

  〈找尋明清女性肖像〉回顧明清時期女性肖像畫的整體發展:儘管晚明肖像畫風行一時、明暗立體技法誕生,連帶女性肖像畫開始出現,風格卻仍經常游移在「人物畫」邊緣,不若男性寫實;且即使留下肖像,其傳世形象也會受畫上題跋(觀者)影響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清代閨秀雅集的興起,也揭示女性在藝術中尋求自主的歷程。

  〈慈禧太后的肖像〉深入解讀慈禧太后的多幅中西肖像畫,分析慈禧如何運用藝術作為政治工具,在皇權與個人女性特質之間拉扯。肖像不僅反映她的權力欲望,也展現其對外形象的經營,映照出清末宮廷藝術的獨特面貌與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

  〈女性與書法〉的時序則進入當代,董陽孜以其融合繪畫元素的書寫風格,大膽解構傳統字形與章法,為書法注入現代生命力,開創女性書藝的新境地。

  回顧女性在中國藝術史中,由邊緣走向中心的漫漫長路,儘管千百年來,不論藝術創作或藝術史研究領域皆多由男性把持,此刻仍有待更多兼顧女性角度與視野的作品被創造、發現與書寫;但本書意不在批判此中父權枷鎖,而是展示更多元豐富的藝術史視角,補足藝術史中仍未被書寫的一頁。

  從邊緣到中心、從感性到理性
  中國古代藝術裡,女性的漫長顯影
  藝術史學者馮幼衡的思想旅途

  「如果今後藝術史的研究者都能以更開放的胸襟與包容的氣度,承認女性對藝術史的貢獻⋯⋯那麼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女性畫家一一自傳統的陰影中走出,讓歷史還她們一個真面目。」

本書特色

  ★ 本書是書寫中國藝術史上另類(非主流)藝術作品與現象的稀有之作。

  ★ 以獨到的藝術史專業與女性主義視角,帶讀者在中國藝術史的宏觀架構下,進行具有歷史縱深的主題觀察,「看見」古代書畫藝術中的女性,以及在不同的時代,「藝術」與「女性」之間的關係。

  ★ 全彩,一覽逾150幅書畫作品細節。

作者簡介

馮幼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藝術史、中國書畫史、張大千繪畫。早年曾任張大千私人祕書、任職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並曾任教於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藝術系、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系、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著有:《借古開今:張大千的藝術之旅》、《形象之外:張大千的生活與藝術》、《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1950-1983》、《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性》等書。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