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潘美玲(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當全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六十五歲的長者時,如何「老老相護」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本期【安老想望】〈大隊接力老吾老──全屋全人安養紀實〉資深撰述胡毋意介紹了慈濟基金會的安美專案(安穩家園美善社區),這是慈濟基金會落實社區訪視,從居家環境著手,延伸到更細緻的身心照顧的一項計畫。
透過強大的慈濟志工網絡,她造訪了新北及台中等多個關懷案例,發現無論是都會或鄉村,老人老厝的雙老危機愈來愈嚴重,隨著屋老年邁,銀髮族要面臨更多居家生活的挑戰,慈濟志工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愛,以接力方式持續關懷協助長者居家安全,種下善循環的種子。
掛號領藥櫃檯改成吧台,病房變身餐飲座位區,祖父留下的藥罐、聽診器、X光機與診療桌等醫療物件,原貌完整地成為展示品,「飄著淡淡咖啡香的老醫館」竟然一點也不違和。這是本期【建築台灣】〈時光迴廊裡的診斷書──老醫館保存、再生與文化轉譯〉中的清木外科精采案例。
為了報導這個主題,《經典》撰述鄭勝奕首先造訪嘉義朴子這座僅有兩萬人口的小鎮,在日治時期西方現代醫學進入台灣後,此地竟有超過二十間醫館,密度與規模在全台實屬罕見,因此過去又有「醫生之鄉」的美譽,接著他又造訪了嘉義縣兩間曾經承載醫療功能的老建築,如今以不同姿態被保存與再利用,其中也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祖父林開泰創建的培桂堂,九十二年歷史的老醫館選擇了以「古蹟+商業」並行不悖的經營方式保存下來,值得一遊。
明年是慈濟基金會成立六十周年,《經典》團隊也開始緊鑼密鼓籌畫大型佛教專題,計畫前往印度及東南亞等地,尋找湮滅的佛教遺址,重現被逐漸淡忘的佛教歷史,在世界各地的佛國聖境深入探索今昔變貌,回眸二千五百年的佛教浮世繪。
本月則先以【細說宗教】〈經變──以藝術深入人心〉一文,介紹如何將佛「經」內容「變」成繪畫或雕塑、梵唄講唱,透過藝術與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深奧佛法印入癲狂慌亂的人心,透過「經變」了解佛法究竟在說些什麼,方能知行合一地實踐佛經的道理,匯聚一股安定社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