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徵蔚與夥伴們潛水淨海,
我們才知曉最令人心碎的台灣海洋現況。
‧在碧砂漁港附近,有一大片面積超過籃球場大小,猶如味噌湯的「寶特瓶海」。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13條2款: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狩獵動物或捕捉魚類,但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卻是非法垂釣、非法捕撈、非法打漁者的天堂,而當民眾打電話舉發,執法單位回應:「自行攝影、拍照蒐證。」
‧台灣人愛吃的鯊魚煙,98%以上來自近危、易危或瀕危等級的鯊魚,甚至包括保育類的鯨鯊。
‧只有極少數的漁民,遵守「刺網實名制」,而當民眾發現違法的刺網而報警,得到的是「請自行蒐證,證據充分後再來報案」或「人力不足,請自行處理」。
‧墾丁國家公園裡,有許多人垂釣,且有不少海產店?!
為了挽救傷痕累累的大海,陳徵蔚如此癡傻。
在背包放筷子、湯匙、吸管、食盒、杯子;在大學舉辦減塑園遊會;
寫信給可口可樂、悅氏等廠商;進入校園,推動「有感」海洋教育,
甚至帶著一家大小,在立法院前開講。
以及最義無反顧的,從2018年開始,即使艱困又危險,他縱身躍入海洋,打撈海底垃圾。
拯救海洋,其實是拯救我們人類自己!
澳洲紐卡索大學科學家發現,全球每人每週約吃下5公克的微塑膠,等於一張信用卡;
微塑膠吸附的毒素與環境荷爾蒙,嚴重危害健康。
海洋汙染最後都會反撲到人類身上。
海洋不如山容易親近,於是我們對於海洋陌生、畏懼。我們看不見海底的無聲殺戮,那些像「死亡長城」的海底廢棄漁網,是如何摧殘美麗的珊瑚,又是如何讓海龜等海洋生物一秒一秒地被凌遲至死。
我們也看不見海裡的寂靜汙染,但當全球每年1270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94%沉入海底,而其中的塑膠垃圾裂解成微塑膠,再透過食物鏈,如飲用水及食鹽,我們其實是一點一滴地吃下有毒微塑膠。
而無論是從2018年開始,就冒著風險,潛水打撈海底垃圾的陳徵蔚,或是他捧著突然裂成兩半的死亡龜殼,眼淚汩汩而下,陳徵蔚竭盡心力,奮力吶喊的都是:
我們能不能,避免食用珊瑚礁魚,走入海洋去觀賞牠們?我們能不能讓台灣有海洋文化,而不是僅有海鮮文化?政府能不能拿出鐵腕,落實法令,輔導漁民、盜獵者、釣客,發展生態觀光?這不是台灣身為海洋國家應該有的風範嗎?
這是一本最炙熱的海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