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族群重要的邊界,但也會因為不同族群的交流接觸、通婚,甚至統治政權政策的關係,而產生變化。西方社會對於族群的文化接觸,定義為「涵化」或「濡化」;漢民族以外的族群接受漢文化的過程,常被稱為「漢化」。平埔族群甚或西拉雅族,長期以來都背負著「漢化過深」汙名而被質疑能否取得國家法制下的原住民身分。所以,談到族群文化,西拉雅族總是被用放大鏡來檢視是否有所謂「傳統文化」。
西拉雅族是臺灣文字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被看見的原住民族,不管是漢人或荷蘭人,甚至19世紀來到臺灣的宣教士、冒險家,對西拉雅族的人文風貌多所描述,反而是日治時期的日本學者興趣缺缺,頂多只在傳統祀壺信仰上有所著墨,其他文化面貌的調查文字幾乎付諸闕如,戰後更不用說,1990年代臺灣興起一波「平埔研究」浪潮,但不久「平埔研究」被視為學術雞肋,慢慢被學界忽視。但是2000年後,西拉雅族裔的學者及地方文化工作者,從自己的族群視角,努力口訪耆老、重建文化過程中,慢慢找到這片土地上的西拉雅人文化足跡。
本書分成八個章節,分別從西拉雅族的社會家庭制度(政治、婚姻家庭、年齡階級、命名文化)、飲食文化、漁獵文化、信仰文化、服飾文化及歌舞文化等面向來讓大家認識西拉雅族文化面貌。
作者簡介
段洪坤 Alak Akatuang
西拉雅族吉貝耍人(Kabua Sua),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碩士。長期從事族群運動與文化復振工作,也喜愛文學創作,早年曾獲大專文學獎小說首獎、陸軍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散文及小說佳作,近年榮獲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第三名,於台南新營創立「智多教育中心」從事兒童寫作教學工作。
研究專長為文化人類學及田野調查、原住民區域研究、社區營造及文化觀光,著有:《西拉雅遺珠》、《阿立祖信仰研究》、《台南基督教信仰研究》、《東山吉貝耍夜祭》、《吉貝耍老照片輯》、《吉貝耍西拉雅族神話傳說信仰故事輯》、《渡海》及《阿瑪阿立的兒子-大加弄》故事繪本、《迢迢織路:台南400年來紡織工業發展與演變》(合著)、《頭社太祖夜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