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為阿里山地區原始社群,據考古學推算泛鄒族文化已超過四千年,但歷史文獻僅追溯明朝起算,鄒族人用口述傳承、舉辦傳統祭儀、圖騰編織或動植物應用等記錄著大阿里山的脈絡,然與外族混居通婚、聯婚漢化或族人高齡化等,代代相傳的傳統智慧面臨流失危機,鄒族的原民文化中,植物也與生活及信仰息息相關。
望見鄒眼底的娑婆植物世界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署長林華慶 「土地,不是我們從祖先繼承而來,而是向後代子孫借的。」一句源自原住民族的古訓,如今依然閃爍著智慧之光。我們如何對待自身所生活的土地、山川、森林乃至一切自然資源,每個人都只是過客,在有限的時間內擔任土地的一任管家,將自然的無盡資產好好交託給後代。你要留給孩子們怎樣的世界?從鄒族原住民的眼中,可以得到許多啟發。這群山的子民承自天神的賜予,作為自然的管理者,他們的生活即是永續的體現,在原住民傳統文化、山林智慧與說不完的故事中,我們能夠一窺自然與人最原初的美好關係。 從鄒族語言裡,就可以看出鄒族人最先透過植物來認識土地環境,可說是一種以植物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地名多以植物命名,如lalauya(樂野)即意為楓香很多的地方。 鄒族人們眼裡的植物,可能和你所理解的並不同。一般人認為平凡無奇的五節芒在鄒族人眼中細膩區分了高度和用法,不同成長時期、數量、部位、用途、採集形式都各有名稱,沒有一個族群能出其右。許多植物更因有著神聖性而受到特別重視,例如金草蘭是鄒族完整大社的識別、天神下凡的樓梯;小舌菊可用於一切灑淨的儀式;山芙蓉製成籤條,可以驅邪護身……在《鄒的植物書》中,細細探索了鄒的民族植物知識,做出詳實記錄,不僅留存了珍貴的文史資料,讀來更有滋有味,下次走進山野,你將會用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待植物的一切。 有了名字,就有了存在的意義與情感投射,進而不斷累積成為深厚的文化與價值。鄒語的Tsou意思為人,里山生活的本質便在於重拾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植物是土地的先驅、生態的基底,我們皆由植物開啟生活、成長為人,這趟往復不盡的旅程,鄒族已經真真切切實踐了千百年。願這份智慧,繼續傳承到後代,讓美麗的文化和環境永遠留存。 鄒族植物學術調查與美學轉化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分署長張岱 阿里山向來是台灣國際觀光門戶、景點代表,原因絕非偶然,而是阿里山獨有的立地條件、環境氣候、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加乘而來。臺灣物種名錄以阿里山為名者為數眾多,如阿里山榆、阿里山十大功等共有120種,很多特有生物都起源或發現於阿里山地區,而這樣的環境也孕育了本分署共同追求山林永續的好夥伴-鄒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