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想這麼敏感,但是心裡好受傷;
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卻反被說「想太多」?
哈佛心理導師、日本國民心理學家親授,
培養鈍感力,讓自己情緒穩定、不糾結。
檢查一下,你是不是「情緒過於敏感」的人?
容易被別人的一句話而戳傷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習慣性否定自己
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羨慕忌妒周遭人的成就而焦慮不已
為什麼自己犧牲付出那麼多,卻總是得不到回報……
▌敏感沒有錯,但「過於敏感」會讓你脆弱又容易受傷
敏感會放大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和挫折,
誤以為我們的感受就是事實,變得脆弱又容易受傷。
哈佛心理導師、備受信賴的國民心理學家加藤諦三,
發現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只關注自己的「自戀傾向」。
自戀是人的天性,然而有著強烈自戀傾向的人,
往往用「受害者情結」或「悲觀主義」將自戀包裝起來。
常說這類話的人:「沒人比我更辛苦」、「我那麼努力付出」……
背後的真正心聲是:「別人應該更重視我的需求」,
希望得到更多關注,以療癒內心的創傷。
▌擺脫情緒化,培養鈍感力,打造不被他人影響的身心
然而,這相當於把決定自己情緒的所有權交給別人,
被讚美就歡天喜地,不被關注就悶悶不樂,
這使得他們的情緒起伏很大,只能拼命迎合他人。
為了取回情緒的自主權,
作者在本書從各個面向分析造成敏感的「自戀傾向」,
並且提供培養情緒鈍感力的四招,讓你更有韌性。
◆ 第一招 擺脫舊的情緒迴路
◆ 第二招 認清眼前的恐懼是源於童年陰影
◆ 第三招 覺察自己的「被責妄想」
◆ 第四招 釐清內在的「非理性信念」
讓你在下一次負面情緒來襲時,能夠遠離情緒的漩渦,不再糾結和內耗!
作者/加藤諦三
心理學家。1938年生於日本東京,攻讀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學科,並於同校取得社會研究學碩士學位。從1973年起,多次擔任哈佛大學研究員,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也是日本廣播電台節目《電話人生諮詢》主持人。
著有《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方舟文化)、《自尊與依戀的愛情心理學》(世潮)、《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遠流、)《道德騷擾的精神結構:用虛情假意折磨他人》(直譯)、《自尋煩惱的人》(直譯)、《如何不被逆境打倒》(直譯)等書。
譯者/姜柏如
喜愛二次元文化及偶像開始接觸日文,翻譯領域除了心理勵志、兒少文學、居家布置、園藝、瑜珈及輕小說等書籍外,亦從事影視字幕翻譯、遊戲翻譯在地化校稿。力求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前提下,呈現通順道地的譯文,近期譯作包括:《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為什麼他老是聽不懂?為什麼她總是在生氣?》和《無印良品親子收納術:培養孩子主動收拾好習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