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列王紀‧歷代志對觀釋義
第一課總論
第二課列王紀上概要
第三課大衛暮年的事
第四課所羅門王
第五課所羅門王建殿
第六課獻殿與祈禱
第七課所羅門的尊榮與敵人
第八課以色列國的分裂
第九課南北兩國的幾個王
第十課先知以利亞
第十一課以色列王亞哈
第十二課猶大王約沙法
第十三課列王紀下概要、以色列王亞哈謝、先知以利亞、以利沙
第十四課以利沙行的神蹟奇事
第十五課以利沙與亞蘭軍
第十六課猶大王約蘭及亞哈謝
第十七課以色列王耶戶
第十八課猶大王約阿施
第十九課以色列王約哈斯、約阿施、猶大王亞瑪謝、以色列王耶羅波安第二
第二十課猶大王亞撒利雅〈烏西雅〉、約坦、以色列五個王
第二十一課猶大王亞哈斯、以色列王何細亞
第二十二課猶大王希西家〈上〉
第二十三課猶大王希西家〈下〉
第二十四課猶大王瑪拿西、亞捫、約西亞
第二十五課猶大王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
附錄歷代志上的家譜
總論
列王紀上下兩卷聖經的內容,是繼撒母耳記專論以色列「君王時期」的歷史;歷代志上下兩卷,也是同樣的注重這時期的事蹟,只是歷代志上開始的部份特記選民的家譜及血統的來源,從始祖亞當起,以九章的篇幅記載選民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行的事蹟。自第十章起是論述君王統治時期的歷史,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內容共通的部份很多。因此,我們要研究以色列君王統治時期的歷史,需對照、查考列王紀與歷代志兩卷,以便更加以明曉其中的事蹟及教訓。
這兩卷書都是以色列民族史的重要部份,惟其寫法有些不同。歷代志上所記述的是從亞當,直至所列羅門止;列王紀與歷代志下則由所羅門,直到以色列民被擄於巴比倫為止。
列王紀是在以色列民被擄以前寫的,歷代志是被擄以後寫的。列王紀上、下是由先知的立場,以政治的觀點,所看的選民之歷史。而歷代志則以祭司的立場觀察,記述選民宗教方面的歷史。因為有這種差別,因此這兩卷書所論的重點有些不同。列王紀係記載猶大和以色列諸王的王位、政治、性格與君王之死亡等;歷代志則僅提到猶大諸王及其所行事蹟之成敗,並神如何教訓、領導、護祐和責罰,至於以色列諸王之事跡,只是與猶大國有關時略提之外,其餘則沒有記下。如王上十二~十四章論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耶羅波安的事,在代下則只有兩節提及他。〈代下十一14~15〉,這是因為他任王之後,犯了大罪,對猶大國有所影響才提到他。
我們要研究列王紀與歷代志的真理,必須先瞭解下列三點,以便洞察其中要義。
一、兩個人治之國〈猶大和以色列〉
全部聖經有一個重要教訓,就是:真神造人,人要依靠祂,信從祂,順服祂,敬畏祂,人若遭遇任何困難、危險、或引詐時,更要專心信靠祂,因信靠神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以色列國是神治的國家,不是人治的國,必須以神為王,順從祂的治理,才能永遠蒙福。若棄紀神,不以神為王而順服祂就必失敗。
士師時代,因為以色列民不信靠神,不以祂為王,神就藉著仇敵的侵略和壓迫來懲罰他們;等他們呼求的時候,神才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但他最後的一位士師撒母耳離世之前,以色列民竟公然反對神作他們的王,請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神明明告訴撒母耳說:「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八7〉
因為百姓不聽神的警告,神就按他們所願的,為他們立人為君王,以色列就成為人治的國家。因為這不是神的原意,所以立人為王的以色列國,經過不久,到了所羅門王死後便失敗而分裂了;後來更因戰爭大慘敗而至滅亡,土地變為荒涼,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去。神藉著先知何西阿對百姓所說的預言,更明顯的提醒他們所求立的君王,是要毀滅這國的〈何十二9~11〉。
二、兩種王位〈以人為王與以神為王〉
為了要發現列王紀、歷代志兩卷書的永久價值,我們必需將兩 種王位存記在心裏─即在地上有相繼為王的諸王〈人〉,在天上卻只有一位王〈神〉,由左列經文,便可明白:
「神的寶座在天上,祂的慧眼查看世人。」〈詩十一4〉「神作王治理萬國,神坐在祂的寶座上。」〈詩四十七8〉「神永永遠遠為王,外邦人從祂的地已經滅絕。」〈詩十16〉
在研讀這兩卷書時,我們必能更詳細的看出屬地的王,並看出他的言行和意念;一面更須藉著先知的話看明屬天之王的丌作和祂的言行和意念。
三、兩種先知〈真先知及假先知〉
在以色列國的君王時期,也有許多筅知出來教訓百姓。但先知有兩種,正像今日有兩種不同的傳道者。有些是屬神的真先知,由神選召他來作祂的工作,神要他將神的信息傳給百姓,這些先知是忠於神的,為此使命,不顧逼迫、患難和譏誚。也有些假先知,他們自稱是神的先知,為神傳信息,他們卻講那些百姓所喜歡聽的話,而不傳他們需要聽的神的話。假先知因為怕得罪百姓,不敢講到羅的刑罰,不勸勉背逆的人促使他們悔改歸向神,只輕輕忽忽的醫治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耶六14〉。
聖經是由神所默示的,是為教訓我們寫的〈羅十五4〉。我們研究以色列君王時期這兩卷歷史書可明白當時的百姓和君王的生活和行為,可以多學習其中的教訓。國家是由個人組成的,神如何待國家,祂也照樣待個人,我們豈可不慎。
列王紀上下的歷史期間,自主前一O二二年所羅門登位至五八六年亡國,百姓被擄巴比倫,共四百三十年;歷代志的歷史期間,因為是自亞當開始,故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長久時期包括在本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