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溝通,我們都弄錯的事】
• 你的溝通,是為了讓孩子聽話,還是讓孩子聽得進去你說的話?
• 為什麼好聲好氣說話,但開口後衝突卻反而擴大?
• 到底是誰說用愛的教育,孩子就能自動被感化?
溝通需要準備,也需要技巧,童童老師從腦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整理出「讓你好好說,孩子好好聽」的五大溝通技巧,有練有保庇。
• 給予選擇權──小孩才做選擇?YES!正確提供選擇權,讓你們一起找到前往目標的路徑。
• 轉換肯定句──把「你不可以!」換成「請你這樣」。
• 同理──學習刻意練習同理,接住孩子情緒。
• 擴充彈性──從練習同理─堅持規則─提供替代選項中,讓孩子增加調節能力。
• 順應邏輯──換個角度再來一次,找出解決方法,才能打開溝通死結。
──那些年,雙親必踩的地雷話術,你中了幾個?──
✔你這是什麼態度?
✔再五分鐘喔!
✔沒寫完就不能玩玩具!
✔你可以專心一點嗎!
✔你就不能學姊姊嗎?
✔這麼簡單你都不會!
避開NG語法,換個句型再來一次,每天一點點調整,就能帶來不同結果。
即使努力溝通,但我們也知道不會馬上解決問題,親子溝通是每天每天的修行,所以需要每天每天的複習,因為我們想給孩子很多很多的愛,所以花很多很多的力氣,和孩子一起成長。
專業導讀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任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作者簡介
童童老師
本名童雋哲,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現任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專長為神經科學、感覺統合、兒童發展、職能治療與評估、教養諮詢、兒童情緒調節與訓練、亞斯伯格特質兒童人際訓練、過動與注意力不足之評估與治療。
在協助過許多家庭後,開設臉書粉絲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以簡易的圖文說明複雜的腦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讓更多父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情緒。提供確切有效的方式,讓父母能以適當的方式輔助,解決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因此廣受父母好評。
臉書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
www.facebook.com/otbrainscience
IG「童童老師」@otbrainscience
Podcast 「你的,我的|Yours,Ours」